当前位置:
和记娱乐app官网登录-和记娱乐博娱188下载 > 要闻 > 《湖南教育》 > 详情

为劳动教育打上文化印记-和记娱乐app官网登录

————来自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县的探索与思考

2022-09-28 11:20:16 来源:湖南教育


图片


“从学校来看,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或是把劳动当作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养成;从家庭来说,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往往被忽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便可‘十指不沾阳春水’。”谈及当前劳动教育推行之难,安仁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马建中打开了话匣子。

即便艰难如此,安仁教育人没有就此退缩,反倒以向难而行的勇气,让劳动成为中小学生的成长必修课。

事实上,早在2015年10月,安仁县就被教育部选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自那时起,一场推行劳动教育的县域行动便拉开了帷幕。

载誉归来,安仁教育人并未停下对劳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在这里,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门成长必修课,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为劳动教育打上文化印记,这样一种文化因子融入了一代代安仁学子的成长记忆中。

一场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承

若要追溯安仁劳动教育的源头,还得从早些年的勤工俭学说起。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5年。那时,清溪中学还是旧时的枫树中学。可别小看这样一所农村学校,蔬菜基地、豆浆厂、养猪场、沼气池,还有正在修建的养鱼池……68名教职工、828名学生,蔬菜基地生产夏、冬两季蔬菜3万多公斤,豆浆厂每天生产豆奶100多公斤,养猪场年出栏生猪200余头,沼气池总容积达60立方米。

如此一来,生产的蔬菜供应学校食堂,食堂的剩饭剩菜和豆浆厂的豆渣用来喂猪,猪粪和人粪流入沼气池产生沼气,沼气又作为生活燃料供应给食堂,沼渣则变成肥料用来种菜、养鱼……在日常教育教学之外,学校自成一体地形成了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不仅仅是清溪中学,在安仁县域内,许多中小学校掀起了一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热潮,被誉为勤工俭学的“安仁模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校办工厂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劳动教育所蕴含的文化因子却一脉传承下来,成为安仁县域开展劳动教育的一颗“火种”。

“不能简单地将劳动教育理解为让学生出力又出汗,关键是劳动意识与劳动能力的培养。”在安仁县教育局副局长卢德贤看来,要想在全县范围内推行劳动教育,离不开整体布局与筹划。

2015年10月,教育部下发《关于确定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相关实验单位的通知》,确定安仁县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并提出要大胆探索在劳动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有效做法,形成一套科学完备、可供考评的规章制度,创造特色突出、借鉴性强的先进经验。如何全面落实劳动教育实验工作,成为摆在全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如果说此前勤工俭学的尝试与探索是自发而为之,那么劳动教育的全面铺开则在某种意义上有着“倒逼”的意味。

既是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承,如何跨越从观念到行动的“最后一公里”,成了劳动教育推行过程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开展劳动教育,费时费力,还不如专注学业成绩来得实在!”“即便学校大张旗鼓弄起来,家长也未必‘领情’,何苦呢?”……一些刺耳的声音冒了出来。

对此,一系列统筹推进的“硬核”举措在县域内铺展开来——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顾问,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为组长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国家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专项劳动教育实验经费600万元,用于全县劳动基地、劳技室建设以及劳动器材、工具的配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及教师的专题培训;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期末考评考核工作,对未开足综合实践课程、未按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活动的学校不予评优评先……

与此同时,宣传动员会、中期推进会、现场调研会、业务培训会、督查评估会等一系列劳动教育专题会议召开。上至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校长,下至一线教师,无不深刻地感受到,劳动教育的“安仁行动”实实在在地拉开了帷幕。

当然,劳动教育的推行并非空中楼阁。

“劳动教育基地在学校、在社区、在家庭,在一切能通过劳动实践育人的空间里。”在卢德贤看来,要破除一个旧观念,即认为劳动实践体验必须有基地,没有基地就无法开展劳动实践体验活动。事实上,无处不劳动,人人能劳动。每个学生都有劳动实践体验的机会和场所,关键是如何安排、如何引导、如何落实。

因此,在种植基地成为开展劳动教育的天然场域之外,更为广阔的空间成了开展劳动教育的“试验田”。挖掘校内劳动资源,重视家庭劳动资源,拓展社区劳动资源,利用校外劳动资源,成为全县开展劳动教育的必由之路。

在大劳动资源观的指引下,安仁县教育局在创新劳动形式上做文章,将劳动教育细化为五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自我服务性劳动,要求学生坚持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等,使个人卫生和精神风貌大为改观;二是校园管理性劳动,动员学生共同参与教室、寝室、餐厅等公共卫生区域的打扫与维护;三是家庭责任性劳动,包括家庭卫生与整理、家庭烹饪与用餐、孝亲感恩活动等;四是基地生产性劳动,让学生体验种植作物、养殖动物、手工制作的苦与乐;五是社会公益性活动,借助社会资源开展职业体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不一会儿,我的鼻尖冒出了细细的汗珠。慢慢地,我找到了窍门——把线头放到嘴唇上,轻轻抿一下,穿针就变得容易多了……经此一役,我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有耐心、有恒心,碰到困难时不灰心。劳动如此,学习也是如此。”牌楼中心小学学生李丽将劳动体验记录下来,并在此过程中领悟成长之道。

“学生的课桌整理与学业成绩息息相关,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着较好的课桌整理习惯。”安平中心小学教师樊诗卉边观察边思索,找到了劳育与智育的某种关联……

在安仁,许许多多的个体,在劳动中收获,在劳动中成长。劳动教育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在每一个师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从2015年被选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至今,转眼7个年头过去。7年来,安仁教育人并未停下推行劳动教育的步伐。

从曾经的特事特办,到如今的常态化运行,再出发,是为了更好地抵达。

一天一参与,一周一课时,一月一活动,一期一评价,一人一技能,一校一特色,这“六个一”成为各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纲要,纲举则目张。具体来说,一天一参与,即倡导劳动体验常态化,时时处处皆可为;一周一课时,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落实好综合实践国家课程,确保学校每周安排一课时劳动课;一月一活动,将劳动活动做细、做精、做出品牌,如开展21天家务劳动大体验、植树护绿、农田农事体验、环保调研等活动;一期一评价,每学期开展一次劳动教育评价;一人一技能,每个学生掌握一项劳动技能;一校一特色,各中小学校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可从某一领域、某一项目入手,务求实效。

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在安仁,劳动教育的推行成为一场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承。这是一场文化的接力,每一“棒”都有每一“棒”的奋力而为。

图片

图片

让劳动成为中小学生的成长必修课

一个历久弥新的文化品牌

从勤工俭学的“安仁模式”到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县的探索与实践,劳动教育已成为安仁的一张闪亮名片。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安仁教育人深知,“坐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绝非明智之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让劳动教育成为一个历久弥新的文化品牌,唯有在教育教学中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劳动教育进校园,首先要解决“上什么”和“怎么上”的问题。这是县域推广劳动教育的关键。

浇水、施肥(包括计算肥料配制的比例)……看似简单的程序,在熟悉劳作的人眼中稀松平常,却成了摆在学校师生面前的一道难题。

搭建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的联动平台,是安仁突破劳动教育教学实践难题的一把“钥匙”。

安仁是农业大县,农村学校占学校总数的80%以上。牌楼中心小学就是这样一所典型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这些孩子平日由家中老人照看,大多被宠着长大,家务事基本不做,自主能力较弱,甚至连自己整理课桌、衣物都不会。”2016年,学校副校长卢忠在调研周边学校后发现,这在当地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牌楼中心小学并非个例。班子成员一致认为,提高学生自主能力,重要且必要。

一切从实际出发,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在校1106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748名)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成立课题领导小组,郴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农村寄宿制小学自我服务劳动教育实践与探究”成功立项。

“我们重点关注学生个人卫生、学具用具和寝室内务三个方面,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逐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牌楼中心小学校长颜新发认为,结合校本实际的劳动教育才能真正让学生获益。

作为课题组的重要成员之一,牌楼中心小学教研主任何永坚告诉记者,学校分三步开展劳动教育。第一步,开发校本教材,分别安排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制订师生劳动教育评价方案;第二步,组建教师团队,如邀请后勤工友做技术指导、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家长来校教学等;第三步,校内各班分区管理种植基地,由学校食堂优先收购蔬菜,资助困难学生。就这样,以课题促教学,以教学促成长,劳动已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将课题研究作为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的“催化剂”,不止牌楼中心小学一所学校。2021年6月,洋际中学也传来好消息:市级课题“洋际中学基地劳动教育探索与研究”顺利结题。近年来,安仁县共确定了9项劳动教育重点课题,引领着劳动教育这一文化品牌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在课题引领的同时,课程建设也为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就安仁而言,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重在师资培养与教材研发。

走进清溪中学,从教学楼的窗口眺望,落日余晖映照着校园里的树木,静谧、美丽。

“我们最初的设想是通过种植苗木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同时解决校园绿化问题。”清溪中学校长李智章说。

然而,学校班子成员很快就认清了现实——苗木存活率不高。虽然很多教师本就是从菜地和稻田里“走”出来的,但在种植苗木和教授劳动课程方面,却不擅长。于是,专事种植的师傅被请进了校园。2014年,总务主任张国华作为年轻教师参与其中,向专业师傅“偷”学技术。

“当年就是跟着师傅学,再加上自己找资料,反复琢磨、实践。”8年过去,张国华回想起与师生共同努力的过往,原本光秃秃的校园里,一棵、十棵、五十棵……现如今,小树苗已慢慢长大,成为点缀窗前的一抹新绿。

为了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学校以专业种植人员的引进为契机,掀起了一股全员学习劳动技能的热潮,并将劳动相关课程纳入常规教学管理。自2015年以来,清溪中学每周每班一节农业基础课,此外,每班分得一块地,由班主任和一名指导老师负责管理。

图片

劳动教育,重在学生的体验和参与

“班主任是无所不能的。”说这话的,是清溪中学班主任段桂金。自小干农活长大的她自认为教授劳动课同样得心应手。谁知在一次教学生种豆子时,她却遇到了困难。

“苗是长了,可很久不见结果。”段桂金请教食堂工作人员后才得知,原来豆子不单有绿豆、红豆的区别,还有5月豆和8月豆之分。“5月豆就是5月收割,我却将8月豆放在5月种,怎能结出豆子?”对于段桂金而言,虽然“马失前蹄”,但至少让学生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而这正是劳动教育的题中之义。

一方面,是师资队伍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则是劳动教材的设计与研发。

“在这里,劳动教育不仅是一次活动,更是一种教学,一种教育。”安仁县实验学校校长陈兰兰说。

作为郴州市首批科研基地校和综合实践基地校,安仁县实验学校早在2014年暑期就已组建劳动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研究团队。学校副校长陈娟告诉记者,多年来,课程建设已由“从学校出发”转为“从学生出发”,教材编写就是其中一项重点工作。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考虑的就是学校自身特点与条件,注重本土性,根据实际选择内容;其次,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为主题。”为了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更好地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作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小组的成员之一,周文玉和其他14名成员一起,一次次开会研讨,一次次头脑风暴,一次次推倒重来,终于在2015年上学期开学前,将校本教材《劳动与技术教育》定稿。这套教材面向三至六年级学生,每个年级分上下两册,一共8册。

她是教材的编写者,也是教材的使用者。在周文玉看来,劳动课的教学不只是传授劳动技能,更重在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走进课堂,周文玉正在执教《抖辣子》一课,与孩子们分享安仁的一道经典菜品——抖辣子。她借助教材中生动活泼的漫画,将抖辣子的制作流程和相关风俗娓娓道来。

如此一来,安仁县实验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当地民风民俗有机融合,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日常劳动,让他们体验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也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

“整套教材以‘生命、生存、生长、生活’为主线,具备地域性、时令性、示范性、趣味性、导向性和启发性。教材在内容上,按学段特点,由易到难;形式上,文字和图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陈兰兰说,“这套教材填补了我县劳动教育地方教材的空白,在郴州市第四届校本教材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一番躬身笃行的文化实践

“劳动教育,重在学生的体验和参与;黑板上开飞机,那是纸上谈兵。”劳动教育如何取得实效,马建中把“实践”二字看得格外重要。

为了修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一番躬身笃行的文化实践在安仁县各中小学校铺展开来,做有乡土味、生活味和民俗味的劳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成长为“五做少年”——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尽力做、他人的事帮着做、学校的事争着做、公益的事带头做。

走进清溪中学,在校园的一角,有一块几丈见方的蔬菜种植基地,韭菜、辣椒、油菜等作物长势喜人。黄昏时分,学生们三五成群,或提着水桶给菜苗浇水,或拿着锄头锄地,指导老师与学生一起扎进了田间地头……

对于张国华来说,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虽然没有了昔日校办工厂的热闹,但对劳动教育的坚持却一以贯之地传承了下来。

“这些孩子虽自小在农村长大,很多人的父母都是农民,但现实情况是,他们有的因家人溺爱,很少下地干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有的甚至产生厌农、恶农情绪,以父母靠务农谋生为耻……”一路走来,张国华成长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中坚力量,在心中谋划着乡村劳动教育的未来图景。

做有乡土味的劳动教育,就要让孩子们扎根脚下这一方土地,体验田园耕作的苦与乐,在实践中体认乡村、尊重劳动。在开展田园耕作之余,清溪中学还开展“二十四节气与我同行”活动,普及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

“清明谷雨四月天,挖坑栽树到时间,果树嫁接春时到,光杆药剂树春灌……”“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一句句农家谚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感受节令变迁的窗口,“春种秋收,不违农时”的种子也悄然间播撒在他们的心田。

眼下,安仁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以劳动之名,扎根乡土,走进乡村、走进田野、走进大自然。

从乡村到城市,从学校到家庭,劳动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它源自生活,源自学校、家庭、社会这片广袤的土地。

走进安仁县第三中学,校园里干净敞亮,三五个学生在公共区域打扫卫生,所到之处,路面上几乎看不到果皮纸屑。学生寝室里,鞋子、桶子、洗漱用具呈一条线摆放,被子叠成了方正的“豆腐块”……这不是专为迎检的“突击行动”,而是日复一日的日常修为。

“作为一所农村寄宿制高中,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尤为重要。”学校党支部书记李慧林坦言,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每到放假时段,学生总是提着大包小包走出校门,这里面少不了连日里积攒下来的臭袜子、内衣裤。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如何才能自立,如何才能成人?更重要的是,一些学生不仅卫生习惯差,甚至无视校纪校规,教师稍有规劝,便出口成“脏”……

正是基于这样的校情,安仁县第三中学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做起,在小细节处做好大文章。

2018班班主任陈秀秀,平日里素有“收纳达人”之称,喜欢将家中物件整理得井井有条。这一生活习惯,也在无形之中融入了她的“治班之道”。

在陈秀秀的班级,有一条特别的班规:课桌上,摆放的书籍不得超过10本,且必须码放整齐;课桌下,体育课或训练时穿的球鞋,必须用鞋盒装好,且只能摆放一双。上述事项,每天由副班长负责检查监督。

此前,她站在讲台上望去,要么人淹没在书海里,只看得到半个脑袋;要么时不时一摞书“砰”的一声掉下来,成为课堂里不太和谐的“画外音”……陈秀秀所带班级,57名学生,其中41名男生。热爱体育的他们,喜欢在教室里备上球鞋,可常常是好几双鞋堆在座位下方,甚至隐约渗出些许异样的味道。

陈秀秀认为,桌面整理,看似只是一种收纳习惯,但其本质是思维方式的训练。往往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不仅桌面物件整理得井井有条,对学科知识点的归纳与梳理也不在话下。

有了这样一条特殊的班规,2018班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不仅仅教室卫生打扫得干净整洁,还将彩色粉笔、白色粉笔和碎粉笔分门别类地收纳在不同的盒子里;桌面物件整理得规范有序,上课时学生也不再耷拉着头,学习效率自然随之提升。

这是陈秀秀和她的2018班的故事,也是安仁许许多多劳动教育践行者与他们的学生的故事。

安仁县实验学校,是另一片向生活延伸的劳动教育“试验田”。在这里,学校借助丰富的社会资源,带学生来到校外超市,开展岗位职业体验活动。

“生活中,人们总会尝到甜的滋味,甜有很多种,巧克力的甜、白糖的甜……今天,我尝到的这种甜与众不同,它是靠汗水得来的。”学生伍姝慧在参加超市体验活动后写道。她负责推销毛巾、袜子,还煞有介事地学着超市阿姨的样子,拿起话筒叫卖,不一会工夫,竟卖出了20多双。

“参加这次体验活动,我想告诉大家:劳动不分贵贱,我尊重每个岗位的劳动者,要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学生谢灵月说,“我的工作岗位在人气较旺的蔬菜区,其实就是卖蔬菜。一个叔叔选好白菜后,将外面烂了的菜叶全部掰掉,我赶忙上前阻止。叔叔推开我,说:‘你们这些小屁孩,较什么真呀!’那一刻,我心里委屈极了。这一幕,让超市的经理看到了,她说我把超市当成了自己的家,值得表扬。”

一天时间里,五、六年级的学生走进超市,身着统一定制的服装,化身为收银员、理货员、推销员,各就其位,各司其职,让课堂与生活无缝对接。

从校外实践延伸到家庭,同样少不了生活的味道。对于安仁县实验学校196班的学生来说,个个都称得上是美食家。自称“美食达人”的李阳,拿手菜是芝士炒年糕;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的陈紫葵,自制的奶茶被家人夸为“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做油条成了“艺多不压身”的王煜涵最有成就感的一门“手艺”……对于这些,班主任谭钰华总是乐见其成,生活的味道便是成长的味道。

洋际中学一墙之隔,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土陶技艺基地。土陶的制作工艺,是安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便将劳动课“搬”到了这里,学生聆听土陶技艺传承人讲解土陶制作工艺流程,选泥、配比、制作、风干、上釉……他们还可以在现场“大显身手”,实地模仿制作,于一招一式间体会文化的魅力。

不仅仅是土陶制作,药材种植基地同样成了孩子们开展劳动教育的“第二课堂”。那些昔日沉睡在药箱里的中草药变得真切可感起来,学生在观摩中了解中草药材的“前世今生”,也在心中播下一颗尊崇传统文化的种子。

做有民俗味的劳动教育,是文化实践的另一种形式。安仁传统美食烫皮的制作工艺,变成了学生手中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当地传统手艺米塑、竹器制作等走进课堂……在安仁县,许许多多的惊喜正在发生,它是劳动的滋养,也是民风民俗的文化体验。


热稿排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