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记娱乐app官网登录-和记娱乐博娱188下载 > 要闻 > 《湖南教育》 > 详情

大情怀成就高质量-和记娱乐app官网登录

————浏阳市特殊教育发展记

2022-09-28 11:20:33 来源:湖南教育

导 语

家有特殊儿童,可谓不幸。

但在浏阳,如果你家有特殊儿童,不幸之余,又会有一些温暖幸福的感觉。

——特殊儿童在学校期间,不仅不用交一分钱学杂费,吃饭住宿、被子校服、书本文具,甚至牙膏牙刷、肥皂纸巾,都不用自己掏一分钱。

——作为特殊儿童,许多人经过几年的康复,不仅生活能自理,有的还能找到工作自食其力,甚至成家立业。

——对行动不便的孩子,还能送教上门,老师和医生上门帮着做康复,每月4次……

在湖南122个县(市、区)里,浏阳的特殊教育开免费教育之先河。

从2006年开始,浏阳先后有600多名特殊儿童,享受了这样的全免费教育,先后有42名听障孩子康复后,进入普通幼儿园、小学就读。

浏阳的特殊教育,是看得见的高质量——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热心关注、老师专业且有爱心、送教上门持之以恒。

“没有特殊教育,就没有我的今天。”采访时,专程从文家市镇赶到市区与记者交流的彭敦露说,是浏阳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浏阳特校)让他过上了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彭敦露道出了浏阳特殊儿童的心声。


图片

(浏阳爱琴海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苏建生摄)

大爱——“特教学生,特别关爱”

37岁的彭敦露,是浏阳特校招收的第二届学生。

那是1999年。与全国许多县市一样,此前,浏阳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

“曾经有过,是挂靠在民政局的2个康复班。”校长于建江介绍,他说,那是1992年,到了1997年,全国上下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普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其中一个重要指标是特殊儿童入学率。这一年,浏阳宣布实现“普九”,并在全省第一个提出要建设教育强市。1996年10月,全国特殊教育“八五”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会前调查显示,全省当时7~15岁的特殊儿童有54 910人,进入学校就读的比例不到30%。

浏阳特校应运而生,浏阳成为全省较早开办特殊教育的地区。

“75个听障孩子。”教学副校长张素平一直记得这个数字。1997年学校建成时她就来了,当时她才24岁,却已有6年教龄。

第一天新生报到,张素平习惯性地询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女孩看着她茫然摇头,她这才惊觉,自己面对的是一群需要特殊关爱的孩子。

浏阳对这些孩子,给予了特别的爱。

——建立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基金。

第一批学生招进来时,学生还要自己负担生活费,一个学期600元,农村孩子减免100元。

1998年5月17日,学校建成后的第一个助残日,浏阳市委、市政府组织大型募捐活动“百万爱心献残儿”,当场募集资金180多万元。2011年,在时任校长黎谟海等人的努力下,这笔资金加上新筹的款项,浏阳建立了全省第一个特殊教育学校基金,目前这笔基金已达290多万元,每年至少有15万元用于特教学生。学生的床上用品、学习用品,甚至看病吃药等全免费。

——财政每年拨付100万元伙食费。这项制度始于2006年。那一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区)评比中,浏阳排名第92位,首次跻身“全国百强”。那一年,湖南明确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纳入2007年为民办的8件实事之一。浏阳率先对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施行“一费制”全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秋季免杂费入学,特教学生也不例外。“特教学生,特别关爱。”浏阳市委、市政府决定,特教学校的学生,不仅学杂费、住宿费全免,伙食费也全由政府负责,财政为此每年拨付专款,从最初的50万元增加到60万元、80万元,现在这笔金额达到100万元。

记者采访时实地体验了一把孩子们的伙食。云耳炒肉、花生苗炒香肠、青椒炒卤豆腐、小炒冬瓜、肉片平菇汤,2荤2素1汤,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食堂师傅给记者也准备了一模一样的饭菜,味道确实不错,有家的感觉。“政府规定这100万元必须‘吃’进孩子们的嘴里,在校生180多人,我们每天都发愁如何给孩子们变花样。”后勤副校长周红霞诉说着自己甜蜜的烦恼。

——市长(书记)任名誉校长。2002年冬天,老校长周昌定尝试着给时任市长赵建强写了一封信,请赵建强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心里有些忐忑。”老校长说。没想到赵建强爽快地回复了4个字:“同意,乐意。”随后他到学校开现场办公会,商讨学校发展建设规划、增加师资等。这一年,特殊教育学校基金增加至210万元。

此后,市长(书记)任名誉校长,成了浏阳特校的传统。如今已是四川省委常委、绵阳市委书记的曹立军,还在浏阳主持代市长工作时,第一所调研的学校就是浏阳特校。“我们的校园很小,我们的教室很暗……”2011年11月7日,10岁的盲生小黎用歌声表达孩子们的诉求,曹立军率相关职能部门,当场拍板投资300万元新建培智楼;2017年离开浏阳前,他仍致电询问学校有何困难……

现任名誉校长是市委副书记、市长王雄文。今年5月15日助残日,他特意委托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谭应启到学校看望师生。从2016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新增送教经费86万元,老师们60%的特教绩效如期发放。

——拥有自己的企业。这可能在全国都不多见。1999年,学校组织教师多方筹资买下一家印刷厂。当时的想法是,既能给学生们提供实习和就业场地,又能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20多年过去,学校一直坚持办厂,相关部门也一直支持工厂的发展。“工厂也是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职业教育培训基地,残疾学生每周到厂实习半天,培养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周红霞介绍,工厂现有职工17人,其中学校毕业的残障工人3人。而且这家印刷厂年产值500余万元,利税约100万元,对办学经费是个很大的补充。

——全社会都特别关爱。学校党支部书记刘志源说,这是他来校后最大的感受。“印刷厂的业务,每年都有很多人照顾。”“浏阳的义工们,每个周末都来陪孩子们。”“孩子们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人捐赠。夏天刚到,每个孩子就已经有3套校服了。”两天的采访时间里,许多老师、家长这样告诉我们。市人大、致公党浏阳工委、行政审批服务局等单位主动到学校来问:“需要我们做什么?”几个月前,长沙银行就一次性捐款10万元。

在校生有人关爱,毕业后也有人管。博德包装印刷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这是专门生产出口烟花运输包装的企业,现有员工85人,其中30人是残障人士。“我们是一家福利爱心生产企业,尽可能多地为残障人士提供工作岗位,是职责所在。”公司总经理汤代荣说,残障职工工作细心,专注力强,责任心也强,公司很愿意接收他们,也很关爱他们。厂房内多处设有无障碍设施,还特别安装了便于残障人士识别的警报系统。黄先钦、陈美是浏阳特校的第一届学生,听障人士,2006年来到公司,他们在这里成家立业,还生下一对可爱的儿女。当被问起“在公司怎样”时,两人纷纷竖起大拇指,脸上有笑,眼里有光。


图片

(浏阳爱琴海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苏建生摄)

大德——“为特殊孩子明天着想,替特殊孩子家长分忧”

浏阳特殊教育的高质量,还表现在有一大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特教人。

在这里教书,成就感不强,学生毕业后大多不是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也成不了985、211的大学生。即便如此,这么多年,该校老师没有一人主动离开。

采访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件件平凡细碎的琐事,让人感动。

2011年,黎谟海接任校长。当时,学校只一栋教学楼,200多名师生全挤在里面,聋、盲、培智学生无法分开教学,互相干扰。少教室、少专业教师、少专业设施,想要前来就读的学生只能“望校兴叹”。改善办学条件成为当务之急。

如何改善?钱从哪来?黎谟海多方奔走,争取项目和资金,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他不知跑了多少次,也不知吃了多少回“闭门羹”,累了、困了,就坐在办公楼道上打个盹。几年奔波下来,培智楼建成了,老教学楼、学生食堂翻新了,语训室、测听室、资源教室、音乐康复室也有了,特殊教育学校基金正式归到学校名下,总额超过240万元。

2018年,于建江成为学校的“掌门人”。“全市149万人口,适龄残疾少儿近1000人,而进入我们学校的只200多人。其他孩子怎么办?”于建江挂念的不仅仅是办好学校本身,还有全市的特殊教育。

2019年9月26日,浏阳特校加挂了“浏阳市特殊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的牌匾,这意味着,只盯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时代已经远去,盘活全市特殊教育“一盘棋”成为浏阳特校新的时代使命。

“全市随班就读的孩子554人,最重要的任务是培训资源教师。”于建江说,资源教师是指分布在普通中小学校负责残疾学生教学的老师。于建江在教师进修学校做了3年校长,培训教师是他的拿手好戏。从学生类型诊断、专业量表运用,到个别化教育目标的制订,再到随班就读课堂如何开展……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场场课堂观摩,3年下来,500多名教师享受了专业“大餐”。

不仅仅历任“领头羊”殚精竭虑,还有许多以特殊教育为毕生追求的浏阳特教人无私奉献。

周红霞,2003年从普校调来特校时,担任教学副校长。当时学校主要招收聋生和盲生。为让这些孩子有一技之长,她和同事们一起,结合市场需求,先后在高年级开设了美容美发、足浴、计算机、印刷技术、园艺、盲人按摩6个专业。为聘请到优秀的职教老师,烈日炎炎的暑假,周红霞一次又一次奔走于各美容美发城和足浴中心。老板们被感动了,新世界美容美发城总经理罗成新答应义务做学校的特聘教师,每周安排美容、美发、足浴技师来校授课,并将自己的美容美发城无偿提供给学生做实习基地。星沙盲人按摩中心负责人周晓辉,也义务担任盲人按摩课的特聘教师。几年过去,70多名学生拿到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等级证书,80多人就业,就业率100%。

张素平,湖南省特级教师,在普通学校执教6年的她,为了学习特教课程,挺着大肚子在风雪中挤车。从未有过职教经验的她,还主动挑起了“聋生美容美发”校本职业课程的重担。

彭敦露是张素平的第二届学生。在这里,他学会了阅读,学会了手语,学会了按摩和美容美发,还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妻子李慧辉是他的同班同学。毕业十几年,夫妻俩开过餐馆,做过美容美发,如今在老家打理着一间按摩店。“有两个女儿,还有自己的房子。”“很感谢学校。”他在纸上写下了这样的字句。

2005年,学校新招收了2个培智班。此前只有聋生和盲生教学经验的老师们,对培智教育既“盲”且“忙”。学校派老师到长沙、顺德等地学习交流,探索“课堂生活化教学”。

洗衣房里,孩子们将衣物平整地铺在操作台上,打上肥皂,手中的刷子有序挥动,水流声成为课堂协奏曲;一墙之隔,孩子们挑选橙子、蓝莓、圣女果等水果,精心制作水果拼盘;烹饪教室里,孩子们系上围裙,围着灶台忙了起来,火焙鱼、水蒸蛋、蒸青皮豆等浏阳特色蒸菜,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拿手菜;手工坊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浏阳夏布也成了孩子们的心头所爱,一针一线间,描绘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老师们以这样的方式守护着学生的未来。

浏阳特教的高质量发展,还与这样一支青春力量息息相关。

“孩子们很聪明的。”美术教师王文华说,自己不仅教听障和智障孩子画画,还尝试着让他们学习版画。她领着我们走到一个体形瘦弱的女生面前,讲述了她的故事——

女生名叫小阳,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自己是父亲收养的孩子。父亲是一个养蜂人,患有白癜风,一直未婚。“怎么会这样?”小阳打着手语向老师哭诉,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听障、被遗弃、家贫、父亲患病……王文华决定好好帮她。她专程找到孩子的父亲,帮不善言辞的父亲给女儿写信:“亲爱的女儿,你在学校还好吗?记得多吃点饭,听老师的话,多穿点衣服。想和你说声对不起,我不是个合格的父亲,只想着多赚些钱,平时很少陪你……”王文华录下父亲写的信,又拍下他工作的场景,还做成微电影。看着父亲孤单的背影,听着父亲哽咽的声音,小阳的心结打开了,她拿起手中的画笔,以父亲为主人公,绘制木刻版画。

舞蹈专业出身的杜敏,2012年入职特校的理由,颇有些无奈——“当年,全浏阳只有这一所学校招舞蹈老师”。那时的她并不清楚,特殊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

现实给她泼了一盆凉水:不懂手语,无法与学生即时交流;示范动作,孩子们茫然无措;音乐响起,台下一片混乱……杜敏哭过,烦过,无数次想放弃,是孩子们清澈的眼神让她坚持并努力着,入职第二年她就拿到了全国聋生律动课教学比赛二等奖。

聋生渐少,启智生渐多,适合舞蹈的学生也越来越少,生源结构的改变倒逼杜敏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2018年,她接触到音乐治疗,在学校的支持下,赴重庆、上海、长沙等地学习。跨界的杜敏“重起炉灶”,自学吉他、尤克里里等乐器,学校还花30多万元建起了音乐治疗室。她说,现在上课既轻松又有质量。

在浏阳特校,学生几乎全寄宿,这在全省其他特校并不常见。让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住在学校,难道就不怕担责?“你想想,家里有一个特殊儿童,父母至少有一人无法工作,我们是为家长解忧。况且浏阳地域面积大,学生走读完全不现实,因此学校放的是月假。”这是浏阳特教人的回答。

生活老师李小艳,女儿出生时因脑部缺氧造成脑瘫、肌无力。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她从普校“转战”特校,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与他们同吃同睡。有时,一个晚上睡不足4个小时,要叫孩子起夜、给孩子盖被子、例行楼层巡视,甚至半夜送他们上医院。这样的生活,她过了整整15年。

李琳,2005年加入浏阳特校大家庭。起初,她是一名生活老师,还未婚嫁就当起了“妈妈”,照顾这群特殊孩子的饮食起居;转到教学岗后,她挑起为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的重担,或双腿跪在地垫上,或弓着腰一遍遍帮孩子矫正形体;家长无暇接送孩子,她便在放月假时自告奋勇当起了司机。

信息技术教师张双勤,儿时患骨髓炎行走不便,她正视缺陷,残而不废,以核心成员的身份参与“全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编制;青年教师王青燕,每天陪着班上的11个智障孩子吃饭;退休教师周殷,连续两年捐献1万元帮扶学生;年过五旬的李玉华老师,带着中风的丈夫住在学校车库改建的小屋里,每天坚持给孩子们上课……

老师们的付出,特教人的大德,大家都看在眼里——浏阳进行了四届“感动浏阳十大魅力教师”评选,连续四届都有特教人的一席之地,分别是周红霞、曾桂林、张素平、李琳。“全市教师总数超过1万,每次只评10人,而特校才60多名教师,每届都有1人当选。”浏阳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苏启平说。


图片

(浏阳爱琴海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苏建生摄)

大福——“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老师到家里来上课”

不少适龄残疾儿童无法进入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者难以配备专业老师,因种种原因无法进入学校的孩子渴望学习和康复。

浏阳是人口大市,现有适龄残疾儿童1054人,如果全纳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按照1∶2.5的师生比,需要配备422名特校教师,这还没算上教辅人员、生活老师等。不论是学校规模,还是教师编制,都是难题。更何况,特殊儿童的个体情况存在差异,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不是有随班就读吗?确实。浏阳市186所学校,每年都会有500多名孩子随班就读,这些特殊儿童在普校不仅不用担心受排挤、被嘲笑,还会受到特别的关爱。

“我家孩子性格更开朗了,也更愿意与我们交流了!”长兴湖小学学生小钟的母亲,不止一次向班主任王丽反馈。小钟因患脑瘫且存在听力障碍,刚进入普校时,情绪较为紧张,王丽便引导班上的学生去帮助他。“小朋友的世界是最单纯的,没多久小钟就在班上交到了好朋友。”有段时间小钟身体不适,班上的男生抢着帮他背书包,持续了一个多月。

14岁的刘澳林患有先天性听障,两岁多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特校,经过两年多的康复训练,转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康复老师于嘉一直关注着这个孩子,十几年来每年都会回访,采访时她又陪着记者专程来看望自己的得意门生。“很优秀,还是我们学校的全免‘宏志生’。”班主任邱芬的话语中满是骄傲,她告诉于嘉,她们共同的学生谦逊懂事、性格单纯、有责任心,一点也不比正常学生差!

浏阳全市适龄残疾孩子中,随班就读的约占55%,进入特校的约25%。还有大批孩子因种种原因无法进入学校。

让95%以上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目标,如何实现?

2014年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制定颁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组织开展送教上门”。浏阳积极响应,经过前期摸底调研,2016年3月,51名老师开始对首批35名特殊儿童送教。

浏阳市福利院是送教的重点。福利院的孩子们大多是被遗弃的,且有残障,此前他们从未接受过任何教育,送教团队调研后确定了9人为送教对象。9个孩子,9套不同的康复学习方案,老师们“一对一”或“二对一”,每月送教4次,每次2课时。

6年下来,孩子们有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叫珍珍的女孩,先天性关节挛缩,刚送教时才1岁半,送教老师杨春年专门设计了她的康复学习个案:以游戏活动为主,内容包括主题认知、音乐节奏、手工美劳、精细动作训练等。几年下来,孩子顺利进入幼儿园,后来又进入普通小学就读。

采访时,我们跟随熊利娟和陈波老师,实地体验了一次上门送教。

这是太平桥镇的一农户家。宽大的堂屋里,铺着一张约4平方米的康复垫,我们赶去的时候,课程已进行了20多分钟。这个13岁的男孩叫小林,严重脑瘫,大小便无法自理,吃饭都要喂。

“一听老师要来,他就特别高兴。”小林的奶奶告诉记者,每周的送教上门,是孙子最期待的事。

托举、支撑、抱扶……康复训练课开始了。小林力弱且不稳定,学体育的陈波用上了三角垫等器材,不少动作几乎都是陈波帮着才能完成。不一会儿,陈波的额头渗出豆大的汗珠,后背也湿透了。

稍作休息,一旁的熊利娟拿出准备好的认知操作板,开展简单的认知教学。胡萝卜、汽水、苹果……熊利娟手脚并用,一边将读音拆解,一边辅以手语。答对后,便奖励小林吹泡泡,“这其实也是一种康复训练,调动其脸部肌肉运动,达到训练目的。”熊丽娟说。

6年来,浏阳特校的老师,就这样穿行在一个个特殊儿童的家庭,为他们送去温暖,送去希望。据浏阳市教育局统计,6年里送教老师58人,一共送课2.2万节,总里程近40万公里,共180名残疾儿童受益。全市适龄特殊儿童入学率达96%。

这么亮眼的一组数据,除了老师们的坚持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门的评价机制——财政每年拨出86万元专项经费,解决交通费等,并给每个送教上门的教师以一定的补助;同时,送教上门、随班就读等工作纳入日常督导和年度绩效考核,其结果作为各中小学的考评依据。

“特殊儿童群体入学‘全覆盖’‘零拒绝’。”这是浏阳教育人对自己提出的高标准要求。

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仅仅是送教还不够,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授课老师是否专业?是否制订了个别教育计划?能否真正做到“应随尽随”?

2017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印发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统筹推进,普特结合。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

“特殊教育并不是特校的‘专门工作’,需要各中小学协同发力、统筹推进。”谭应启说,构建统筹融合的保障机制,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那么,1000多个适龄残疾孩子,谁能随班就读,谁去特殊教育学校,谁又可以享受送教上门?标准是什么?如何界定?

“我们对每一个适龄残疾儿童开展评估,根据学生残障类别和程度以及家长意愿提出合理的安置建议,以此实现分流。”张素平告诉记者,这些年,在坚持送教上门的同时,浏阳还有三大举措。一是培训资源教师。二是建立资源教室。何为“资源教室”?通俗地说,就是专给残疾学生使用,有特别学习环境、学习资料和康复设备的教室。相关文件要求,凡有5名残疾学生的学校,就要建立这样的教室。浏阳市计划投入200万元,建设20个资源教室,现已建成14个。三是对适龄残疾儿童进行教育评估,以确保不同类别、不同程度、不同年龄的残疾学生得到科学的教育安置,推动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5月19日,市里组织了第一次教育评估;6月10日,记者现场参加了面向古港镇的中小学校的第二次评估。

“入学的有48个特殊儿童,其中12人送教,36人随班就读。”古港镇教育发展中心干事肖钊介绍。

评估点设在古港完小。

一楼的大教室里坐满了人,有学生、家长,还有随班就读的授课老师、送教上门的老师。

“你们收费是不是很贵啊?”家长问。

“之前一直是送教的,现在感觉他能随班了,请你们看看。”老师说。

“他听障,上课时我应该怎么关照他?”班主任有疑惑。

……

评估现场很是热闹,家长、老师、学生有很多问题要问,前来评估的专业老师和医生们一一耐心解答,并详细记录每一个来访残疾儿童的信息。

古港中学学生小周,肢残,坐着轮椅的他,已接受彭满英老师3年送教了。这一次,彭满英又给他上了一节课。“孩子是后天残疾,智力没有问题,可随班就读。”评估组建议道。

古港完小的学生小刘,听障,“声音大了他嫌吵,小了又听不见。我应该怎么办?”班主任李毕珍焦急地带着孩子来咨询。评估组的老师们检查了小刘的助听器,又与孩子细聊后,发现是助听器出了问题,“要降噪处理。”

“这就是我们评估组的工作。”张素平说,每到一地,他们必须见到所有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而对送教上门学生的教育评估则由老师入户走访,一个都不能少。

全市32个教育发展中心,这样的评估,在暑假期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全市春季特殊儿童入学总人数1012人,其中特校218人(含送教35人)、随班就读554人、普校送教240人。酷热难当,走村串户,这该是项多么艰巨而浩大的工程。“细致且精准,特殊教育发展到今天,应该要有高质量的追求,我们浏阳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苏启平说。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

如果说,因为种种原因,特殊儿童的世界缺少了一种基色,带有些许遗憾的话,那么在一代又一代浏阳特教人的努力下,这世界已经有些温暖明亮,甚至五彩斑斓。


图片



热稿排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