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吴秀娟)“文不能写,武不能做,混混而已。”
“去职业学校读书,不如直接拜个师父!”
“现在是去打工,职校毕业也是去打工,干吗要多浪费这几年?”
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学生出路不理想——这是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不少人认为,读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求学路上的失败者。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湖南职业教育人用行动撕掉了人们口中“失败者”的标签,给出了底气十足的答案——
“心中有信念,手上有功夫”,职业教育要成为“人人出彩”的教育。
1.职业教育归根到底是“教育”,育人是永恒的主旋律——
以德为先,绘就“人生底色”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在这场特别的战“疫”中,湖南职业院校学子表现出色——
“虽然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救人,但我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给逝者生命最后的尊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学生龙敏,当时正和同学们在武汉一家殡仪馆实习。在这个“特殊的战场”,龙敏和同学们坚守岗位3个多月。
而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大二学生李漪伦选择了“逆行而上”,于3月13日以志愿者的身份奔赴武汉。在湖北省人民医院,他每天收集、送检病毒标本100多例,被大家称为“飞毛腿小战士”。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1816班学生张宏嘉,则选择在老家石门县做志愿者。她每天在村口的马路边,给来往人员测量体温、登记去向,教村民正确使用口罩,劝导村民尽量避免外出……
保险职业学院刚毕业的学生李江鸣,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挤出钱来,向社会捐赠了1万只口罩和1万元现金。
……
疫情是一面镜子,照见了灾难面前职业院校学生勇于担当的情怀与使命。
这正是湖南职业教育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以德为先”的生动诠释!
还有那连夜改装泵车的“救火达人”。
“赶紧起来!救火!”4月2日凌晨1点半,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冠军服务班学生赵珂珂,在睡梦中被惊醒。三一重工西昌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打来电话,西昌火情复燃,一度逼近附近的加油站,需要紧急改装56米泵车协助灭火。赵珂珂从床上一跃而起,和同事一起立即赶工,切割、焊接泵管。两个多小时后,4根泵管改装完毕,泵车得以成功化身为“消防车”。
事后,一封来自中共西昌市委的感谢信寄了过来,成为他们救危援难的最好嘉奖。
这些大时代里面的小故事,是湖南职业院校学生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现,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结出的累累硕果。
“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德育为重,德育为先。”“先学做人,再学技能。”这是湖南职业教育人的共识。
在这样的理念下,湖南职业教育领域以德为先的“湖南行动”全国领先——
2015年,湖南开发了全国第一个中等职业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指导纲要及教材。
2018年,湖南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同时率先成立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联盟,举办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教学能力大赛。
开展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打造思想政治“金课”209门、思想政治品牌活动616个。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奖总数、特等奖数、一等奖数均排全国第二位。
课堂是湖南职业教育践行“以德为先”的核心阵地。
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所有教师的课,45分钟里要拿出3分钟“讲点别的”。如,移动商务课上,讲“创业不能光有激情”,讲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了解社会;数控编程课上,讲校友陈吉红率团队自主研发高端数控系统,打破国外对我国高端数控系统封锁的故事……就连在校学子廖宇钊捐献造血干细胞帮助他人完成“生命接力”的身边事也走进课堂。正是在这样的“3分钟”里,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刻进了每一个学生心中。
为了让德育工作更有意思、更有温度,湖南正在全面推行“阳光德育”,让学生们在欢笑中、在快乐中悄然改变。
球场上流汗,舞台上放歌,社团中大显身手……湖南职业院校的学生们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以“阳光德育”为依托,湖南职业教育构建了“人人能上台,个个有特长”的德育活动体系:一是每年举办全省性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明风采活动,涵盖征文演讲、才艺展示、男子篮球赛、女子排球赛、朗读者大赛、建制班集体合唱比赛等;举办全省性的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活动。仅2019年,就开展了“我和我的祖国”等八大类系列文明风采活动,有256所学校、43.5万余名学生参加。二是开展艺术展演活动,原创歌曲《职业教育歌》和原创音乐剧《加油吧,少年》让学生在艺术展演中释放青春活力。三是开展志愿服务、社团活动,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社会生活。
长沙汽车工业学校1912班学生钟佳莉在校刊中写道:“中考失利后,我把自己关在家里,天天玩手机,几乎3个月没出家门。”进校才3个月,学校的一系列活动让她“从一个空荡荡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光”,成绩也一跃为班上的第三名。
再拿长沙财经学校出品的“一部大戏”来说吧。2018年,学校的原创音乐剧《永不放弃》,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明风采”活动总结交流暨德育工作座谈会上亮相,被誉为“中国首部大型原创职校素质教育校园音乐剧”。演员们用生动的表演诠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的心路历程,让观众流下了热泪。
“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有璀璨前程!”正如该剧主演罗宾汗同学所言,“当职业院校的学生心中有信念、脸上有阳光,谁还能说我们是‘失败者’?”
2.用教改引领质量,用标准夯实质量——
以技为本,人人手里都有“金刚钻”
如果说道德品行的锻造为职业院校学生绘就了人生的底色,那么专业技能的夯实则是他们人生路上要揽“瓷器活”所必备的“金刚钻”。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谢光明手中就有这样一把“金刚钻”。从门外汉到高铁工匠,由普通员工成长为“中车集团”的劳动模范,他用一颗匠心点亮璀璨人生。
在校学习期间,谢光明报名参加了株洲电力机车工厂技术比武,从近万名员工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收获了人生中第一个“技术能手”称号。此后,他一路“升级”,从一名“菜鸟”成长为能处理机车各种“疑难杂症”的“全科医生”。
在湖湘大地上,千千万万个“谢光明”,正成长为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汇聚成建设新湖南的蓬勃力量。
这是一张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2019年度,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共设置赛项133个,安排赛点52个,88个代表团的9700余名选手参赛,赛项、赛点和参赛规模均创历史新高。组团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湖南代表团共获奖249项,其中一等奖48项,一等奖数较上年增长20%,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分别位列全国第五、第四。湖南还捧回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的奖杯,全国仅4个省份获此殊荣。
竞技场上,“湖南战队”摘金夺银、技压群雄,打造了叫得响的“湖南品牌”,凝聚成看得见的“湖南力量”。
灯泡上切割钢丝、生鸡蛋上钻孔、用叉车开酒瓶盖、蒙上双眼切菜……类似这样超乎想象的“绝活”,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竞技场上比比皆是。参赛选手未出茅庐便大显身手,化身“技术达人”,成为技艺精湛的“湖湘工匠”。
如何夯实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基本功,让人人手里都有“金刚钻”,揽得了“瓷器活”?
“三教”改革正是解题之道:一是注重课程建设。推动每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至少10门优质精品课程,每所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至少20门优质精品课程,到2022年,全省将立项建设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省级优质精品课程各1000门。二是注重教材建设。积极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入选国家规划教材201本,同时联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开发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教材87种、校本教材1446本。三是注重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由专业教学名师引领,带动4万余名教师共建名师课堂371个,建设在线课程3.32万门;采取“1 1 1 n”的模式,由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为武陵山片区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开发紧缺专业的专递课堂17个。
标准建设是湖南“三教”改革的亮点之一。职业教育的“湖南标准”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结出的丰硕成果。湖南主持开发国家专业教学标准65个,系统开发省级相关标准273个,发布校级教学标准1792个,其他标准14804个,初步构建起具有湖湘特色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此外还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湖南“三教”改革的重中之重。
教育界有句老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哪来?从教学实践中来,从实训车间摸爬滚打的岁月中来,从教师职业能力竞赛的奖杯中来!教师有本领,学生才会有技能。
职业教育起步之初,教师大多是从普通中学调转过来的,理论素养有余而专业技能不足,“黑板上开飞机”者不在少数。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一本教案走天下”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出得了绝活”成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标配”。
2017年,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旅游管理系教师李博文一路披荆斩棘,捧回了全国教师职业能力竞赛一等奖的奖杯,实现了全省“中职”组教师职业能力竞赛“国赛”一等奖零的突破。
“以赛促教淬炼精英教学团队是我们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阵地。”常德财经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筹)校长周华谈到学校的精英教学团队时如数家珍——湖南省首届芙蓉教学名师谭莉和她的“车身修复”教学团队、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陶莉和她的“旅游管理”教学团队、拥有多项发明专利的涂承刚和他的“智能制造”教学团队……
以赛促教是湖南“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2019年湖南职业院校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24个奖项,排全国第一。在湖南,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教师正凭借精湛的技艺与娴熟的操作步入“双师型”教师的“第一方阵”。
除此之外,从2010年开始,湖南省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预算1000万元专用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省级培训,同时出台《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与考核制度的通知》,确定每5年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轮训一次,构建了省、市(州)和学校三级培训体系。按照“标准化培训、高强度训练、程式化管理”的模式,每位参训教师需要下到车间,完成具体的工作项目,培训完毕之后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将调离教学岗位。
“整整45天,简直是魔鬼式训练!”不少参加培训的教师深有感触地说,“这可不是走过场,考核不通过,是要‘丢饭碗’的!”
针对“双师型”教师紧缺现状,湖南还实施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由一本院校联合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紧缺专业教师981名。同时支持组建由专业领军人才任首席名师,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任教学名师,青年教师为成员的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名师引领,8个专业教学团队入围全国首批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排全国第四。目前,湖南正在开展200个省级专业教学团队的遴选。
把工匠精神刻在学生心中,是“三教”改革的核心理念。
张峰嘉,毕业于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是广铁集团怀化机务段检修车间的技术标兵。张峰嘉告诉记者,制作六方公母套,要求六边配合间隙不能大于0.05 mm。为了达标,他千万遍重复同一个动作,每一个0.01 mm的跨越,都是挑战极限。“正是在校学习期间老师们时刻以工匠精神要求我,我才有了今天的进步。”
“大到布线工程的施工标准,小到递工具时的手势、工具器材的摆放方式,都有严格的要求。”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教师谭阳说,就网络技术专业而言,光芯的直径仅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分之一,将两根光芯成功接通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匠心。
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把每一次极致积累成职业习惯——正是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将匠心的树立寓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相伴一生的行囊。
“三教”改革的深入推进,让湖南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不断升级——建成国家示范专业点38个,排全国第二;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7个,排全国第三;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8个,排全国第四;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8个,排全国第四;近两届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4项,排全国第五……此外,湖南还积极推进“1 x”证书制度试点,目前已经有4244名学生完成了考核。
3.就业“脚下有路”,创业“心中有谱”,升学“榜上有名”——
人人出彩,构筑成才“立交桥”
读职业院校,到底有没有出路?这是学生、家长、社会一直都在追问的问题。在湖南,职业院校毕业生成才之路不仅多,而且广;不仅好,甚至优。
第一条路是就业。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5届毕业生宋子豪,一毕业就“过五关、斩六将”,考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当年,他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组织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比赛”中拿到最高分,获得第一名。如今,26岁的他已经成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气系统设计、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团队负责人,这个团队中有不少人是博士和硕士。
“我们学校是工业类人才的摇篮,一直以来与湖南工程机械产业相伴相生,先后为整个产业链输送15000多名高素质技术人才,其中3000多人成长为各个企业的车间主任、厂长等技术管理人才,8000多人成长为设计工程师、班组长等技术骨干。”说到学校毕业生的“出路”,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刘建湘不无自豪。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则培养湘绣、陶瓷、雕刻、首饰、民族服饰等非遗专业学生1500多人。2018年,5名非遗专业毕业生获得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新蕾车间60余人全部来自该校,学院毕业生已然成为湖南传统美术与手工技艺非遗设计、研发、创新的主力军。
毕业季,按理说是各职业院校学生的求职高峰期,可对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的学生来说并不是。该校药学系学生游沁还没到毕业时间,就被国药控股湖南有限公司早早地“预订”了。像她这样的情况,在毕业生中并不鲜见。在该校2016年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招聘单位大多是省内外食品药品行业知名的企事业单位,100余家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近4000个就业岗位,平均每人有3个岗位可供选择。
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到用工企业“抢才难”,职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从“乙方”到“甲方”的身份“逆袭”,更用市场法则检验了“湖湘工匠”的“含金量”。以往自觉低人一等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得以在人生的另一个战场上“扬眉吐气”,真正拥有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从“有就业”到“高质量就业”,湖南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之路越来越宽。来自全省的数据是,2019年,全省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0%以上,其中本地就业率分别达59.3%和46.1%。尤其在今年就业形势紧张的背景下,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如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高达79%。
不仅仅是就业,在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当下,职业教育人将创新创业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头——这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第二条路。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名在校学子竟因寝室冲凉这件小事“冲”成了一位“创业达人”,这个创业团队还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的接见。
2017年开学初,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大一新生杨西炜军训后想冲个热水澡。奈何寝室在7楼,因楼层高、水压小,热水器无法制热。“身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你学的就是用技术创新去解决技术问题,能不能也为我们支点招?”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杨西炜一头扎进了“技术攻关”中。他和几个同学组成调研小组,通过反复分析、实验,研发出物联网远程控制盒,初步解决了寝室热水压力不够的问题。
初尝了胜利的喜悦,杨西炜和他的团队愈加干劲十足,进一步革新技术。2018年4月,第一代智慧融自中央热水节能管家研发成功。2019年3月,他们参加第五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拿到了金奖。
杨西炜团队只是湖南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一面镜子。其实,湖南10年前就开始举办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10年来,每年都有近70所高等职业院校、1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近10万名在校学生积极参与。
还有这样一群人将创业的思想火种变成了现实。
彭瑾,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刚迈出校门,她便投入到创业的天地中,开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湘西里泡菜馆”。她的创业梦得从2017年参加湖南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业规划大赛说起。在大赛中,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她用更宽广的视角审视创业这个宏大命题,最终将目光锁定在自己从小到大都“爱不停口”的湘西泡菜上,让更多的人不出远门就能品尝到湘西的独特风味。
曾勇,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毕业后,他带着自己的创业梦闯天下。他摆过地摊、做过推销、开过小店,几经辗转,最终从珠宝行业起家,成立水晶坊公司。10年时间,他走南闯北,在全国开设门店1000多家,一家不到10人的小公司也随之发展成超过3000人的珠宝集团。
太多的故事来不及一一讲述。
第三条路是升学。
康恒星,出生于农村贫困家庭,父亲因病早逝,母亲身有残疾。2015年,他靠着叔叔的资助,才得以迈入衡东县职业中专学校的校门。许是贫寒的家境让康恒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进校后,他参加工业机器人赛项集训,2018年荣获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赛项第一名,当年参加“国赛”斩获二等奖。毕业时,康恒星被评为“优秀雁城学子”,免试进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深造。
事实上,像康恒星这样从中等职业学校迈向更高一级学府深造,实现人生逆袭的学生不在少数。
为了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积极提升技能水平,2020年湖南省建立了技能大赛优秀选手免试“专升本”制度,在校期间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和在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一等奖的应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具有免试推荐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的资格。
“26、16、28。”永顺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覃海云张口就说出了近三年考入本科的学生数。“贫困地区的孩子,当时高中都考不上,通过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却考上了本科,我感到很欣慰。”
祁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钟端阳更有话说:“我们学校本科对口升学率超过40%。”
“就业‘脚下有路’,创业‘心中有谱’,升学‘榜上有名’……”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仁祥说,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质量劳动者,全社会要鼓励一批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就读职业教育,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