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郭稳涛)“学校坚持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与区域产业需求深度匹配,实现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同构,初步形成了打造地域圈、形成产业圈、发展企业圈、建设岗位圈的‘四圈同心’的育人新格局,已经成为长沙经开区、宁乡经开区等区域的主要产业工人培养基地。”日前,谈起打造特色办学新形态,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伍光强这样说。
近年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扎实推进“四圈同心”育人模式改革,积极探索“三链同构”育人机制创新,在人才培养和提升产业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聚焦产业链,打造产业发展“助推器”
“学校聚焦产业链,紧跟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推动专业向‘智能 ’转型和升级,发挥专业集聚效应。同时将企业生产任务融入课堂教学任务,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邓奕这样说。
学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对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近年来新增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专业7个、合并或更名专业9个、停办专业9个,立项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群3个“楚怡”双高专业群。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获得者肖利平老师说:“我们依托‘专企一体’的培养模式,首先是引入真实项目、真实产品和真实设备进课堂增长施工经验,再把课堂延伸进入工地实战演练。通过边干边学、边教边用,在运行过程中强化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涵养、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和质量意识。”
近年来,学校深化“以做为主”的教学改革,基于能力本位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造,以任务为载体实施课堂教学,打造了一批优质教学资源、立项3门国家在线精品课程、37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省级一流核心课程,联合主持建设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建设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入选国家规划教材5种、省级优质教材11种。
聚力创新链,打造技术创新“加速器”
“学校依托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教育部众创空间协同创新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不断推动教学科研和创新服务双融双促。”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周亮这样说。
学校依托专业特色和优势,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建立“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全链条孵化模式,重点打造省级智能制造类常设市场平台,助力产业加速发展。
学校与湖南宇环智能有限公司共同设计、建造的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了零件从个性化订单到无人加工、成品入库,成为湖南省首台套重大设备。教授余学军研发的水泵项目,全国推行每年能为国家节约200亿元的电费。艾金山、杜俊等21名师生研发的新型一体式智能立体式车库,已进入商业应用阶段……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秀出了学校职业教育助力产业发展的“肌肉”。
近两年,教师承担厅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135项、横向课题11项,发表sci、ei、cssci等高水平40余篇,出版著作12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2项。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课题、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课题等一系列优秀课题。在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屡获特等奖、一等奖。
聚集人才链,打造技能人才“孵化器”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长沙经开区、宁乡经开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园区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现场工程师等人才培养项目,进一步拓展了育人路径。”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郭凤鸣说。目前,学校已与云箭集团、楚天科技、京东科技、拓维信息等园区企业共建产业学院4个,与山河智能共同申报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项目,与楚天科技建设医药装备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学校创客学院院长谭平说:“学校把创客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牵头成立了湖南省高职创客教育专业委员会,系统开发创客课程,推行‘制作中习得’的创客教学改革,形成了创客型工匠‘六创共振’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组成的“疾光速联”科技创新团队成功攻克工程机械关键零部件超高速激光熔覆修复技术。在学校,像“疾光速联”团队这样的学生创新团队比比皆是,其中,“垢清澈”团队在湖南省创新创业圈中小有名气,该团队成员来自学校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在指导教师余学军教授的指导下,他们采用绿色方法进行技术创新,最终解决了企业工业冷却水循环中出现的结垢、腐蚀等痛点问题。
近年来,该校培养的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122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位居湖南省前列。学校获评《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学生发展指数全国百所优秀院校,创客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获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一等奖。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422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77项。
编辑:王轶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