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记娱乐app官网登录-和记娱乐博娱188下载 > 高等教育 > 一线动态 > 详情

湖南女子学院: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彰显青年担当-和记娱乐app官网登录

2024-04-15 14:45:55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作者:周红才 赖胜兰

3244e430d225c4299dff8511acf59b5_副本_副本.jpg

湖南女子学院学生正在演示非遗技艺“长沙棕叶编”

78d661538d3420cc36d608c7470b26a_副本.jpg

非遗文创《侗湘锦绣》项目荣获“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湖南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周红才 赖胜兰)一根擂棒,将擂钵里的茶叶、生姜、生米等细细研磨、舂搅,开水一冲,满屋生香,轻嘬一口,生津止渴……在湖南常德河街,湖南女子学院大三学生文峰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正从容演示着常德擂茶习俗。作为湖南女子学院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创业的学生代表之一,文峰用实践生动书写着青年一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视、可闻、可感”的时代命题。

4月11日,湖南女子学院举办“我和‘非遗’面对面,文化传承心连心”主题的“非遗”文化交流分享会,该校多位非遗文化传承学生代表作深度交流分享,在师生心里撒下了一粒粒非遗文化传承的火种。

该校积极探索活化非遗文化的新模式,坚持“四融合”,即非遗文化传承与课堂教学融合、与校园文化融合、与创新创业融合、与社会服务实践融合,并通过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队等的合作,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非遗文化传承实践,自觉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

课堂教学让非遗传承“热”起来

“从苏木、茜草、荷叶、洛神花等植物中提炼大自然的色彩,体验传承植物染色传统工艺的魅力……”在湖南浏阳原乡草木染工坊,湖南女子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肖琼琼正在给学生上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课程。

该校将草木染、湘绣、苗画、侗锦等湖南非遗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已经坚持10余年。“我们在服饰设计课程中融入非遗元素,将课程作业与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放进现实场景,非常受欢迎。”肖琼琼表示。

在湖南江永,有世界上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因为只在女性之间流传使用,所以称为女书。其形呈斜“方”,笔画如柳叶、似明月,细腻娟秀,造型奇特。该校从本世纪初开始,就关注到女书文化并开始研究和传承,2012年该校成立女书研究所,2014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女书文化概论》选修课,课程获批湖南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课程主讲教师周红金感叹:“我们通过邀请女书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带领学生走进江永女书园等方式,让非遗课堂生动鲜活,学生选课十分火爆!”“刚进大学我就在迎新晚会上接触到女书。通过课堂学习,我了解到女书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蕴含女性的坚韧与力量。”学生鲁宇彤说。

活动赋能,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多年来,湖南女子学院通过非遗社团、非遗文艺晚会、非遗展演、非遗探源游学、采风调研等多种活动载体,让非遗传承充分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走进大学生的视野。

该校师生传承侗族琵琶歌的故事早在2018年就被《光明日报》头版报道。“非遗小分队——月亮女组合”演唱的作品《彝族敬酒歌》多次登上cctv15《民歌中国》栏目,这首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山歌是该校师生长期深入村寨采风,将少数民族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歌曲的形式进行的生动表达。

该校“芙蓉朵朵·长沙弹词非遗传承”团队走进通道侗族自治县流源村老寨子,开展传统采风调研,助推活化原生态艺术,唱响新山歌,学生徐安心说:“我们把山歌元素融入长沙弹词进行音乐创编,助推活化原生态艺术,在学习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湖南女子学院商学院“蓝韵清染”社会实践团队结缘非遗蓝染,前往湖南省文化馆、湖南雨花非遗馆、靖港古镇、侗族进行实地调研,学习蓝染技艺、探索蓝染传承方法,并结合专业探索数字经济与蓝染文化的结合可行性。指导老师郭毅夫表示:“我们要以自己的‘生力’,将非遗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项目驱动,让非遗传承“火”起来

随着学校推动非遗传承融入创新创业项目、“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力度的加大,非遗传承推广成为热门项目,是湖南女子学院的新常态。2023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期间,该校学生“小老师们”用棕榈叶、剪刀、胶水等简单的手工材料,在湖南怀化高阳村小学开出了“非遗之花”。“我们的非遗棕编课程很受孩子欢迎,运用撕、拉、绕、穿、刺等方法,编出他们喜爱的‘动物世界’”,学生齐欣悦表示:“让孩子们爱上非遗,也是我们大学生非遗人的课程和使命。”据了解,该校“非遗传承”小分队暑假“三下乡”项目已开展多年,成员们前往湖湘各地学习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并灵活运用自身所学将非遗文化知识传递给广大村民,为推动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持续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在该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旗韵东方”“绣艺华章”“女书懿”“轻越弦”“侗湘锦绣”等非遗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轻越弦”项目通过对国家级非遗音乐“长沙弹词”唯一伴奏乐器——月琴进行创新改造,打通中小学生月琴学习入门难的壁垒,全方位传承与推广非遗音乐。团队参与政府“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活动共38场,与湖南省演艺集团等8家单位达成合作协议,签订3项区域合作项目,参与人数2000余人,带动就业1000余人,荣获国家级专利证书1项,世界级国家级奖8项,省级奖11项,在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赛铜奖、省赛一等奖。

2019年,该校师生设计女书元素旗袍亮相外交部湖南全球推荐活动,备受关注,2023年在中非妇女论坛再一次获得广泛好评。2023年,20余名师生参与拍摄新华社非遗传承人项目《女书谣》。

校地合作,让非遗传承“实”起来

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湖南女子学院注重创设个性化、专业化的非遗实践教学基地,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非遗传承与创新路径,打通非遗传承的“最后一环节”。2023年6月28日,布隆迪总统夫人安热莉娜·恩达伊施米耶和布隆迪驻华大使特雷斯福尔·伊拉姆博纳一行参观湖南女子学院非遗项目实习实训基地湖南雨花非遗馆,加入非遗课堂,参与编结、扎染、女书教学体验,对非遗技艺和非遗文创赞不绝口。该校与湖南雨花非遗馆密切合作多年,共建“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中心”,打造“中国传统色印染工坊、中国传统手工编织工坊、中国传统布艺工坊”三大非遗工坊,共同开发30多项非遗特色课程,通过“1 t s”(即1项非遗技艺和非遗传承人,培养一批非遗讲师,普及一所校园学生)的模式的深度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平台,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学习课程、掌握非遗技艺,湖南女子学院有上百名学生获得“非遗实践导师”认证。

该校大学生非遗创新项目“云享绣娘——中国数字非遗刺绣技艺传习平台”,依托数字技术 互联网 非遗创新的经营模式,以技术赋能为契机,将在线教育平台、人才资源培训等多方资源进行整合,先后与怀化溆浦县妇联、长沙佐迪亚服装订制等相关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成为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地方留守妇女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实践工坊《女艺创意实践工作坊》二等奖,产品外观专利十余项,荣获湖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省级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三等奖。

围绕女书传承发展,该校与江永县人民政府2017年首次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加强双方在文化、教育、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合作;2023年,双方进一步签订深化合作协议,共同在女书的研究、品牌打造、推广与宣传、产品开发等领域精准发力。合作以来,学校围绕女书文化传承立项省级及以上课题15项,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成功孵化女书坊高级私人定制、女书咖啡、女书主题餐厅等一批创新创业项目,在湖南省“互联网 ”“创青春”等赛事中获得多项奖励。

搭建高校与青年大学生,高校与政府、民间共同传承的产学研合作新平台,开启非遗传承的校地合作新篇章。湖南女子学院党委书记段美娟表示,“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加强资源整合,推动项目转化,将非遗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实现非遗传承社会效益与文化创新经济效益“双赢”,为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贡献女院力量。”

编辑:王诗蕾

热稿排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