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记娱乐app官网登录-和记娱乐博娱188下载 > 要闻 > 教育快讯 > 详情

湖南各级各类学校有形有感有效推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记娱乐app官网登录

2024-04-24 15:17:23 来源:湖南省教育厅 作者:

湖南教育快讯〔2024〕第39期

编者按:近年来,我省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现将5校典型经验予以推介,供学习参考。

中南大学强化协调贯通和示范引领

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南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湖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打造“56度中南”品牌建设为抓手,强化协调贯通和示范引领,持续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索出一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小落细落实的可借鉴新路。

加强组织领导,把握统筹推进“方向盘”。一是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由分管校领导挂帅,学生工作部、党委统战部、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机制,形成教育合力。二是纳入学校事业发展全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列入校党委议事日程、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双一流”建设整体布局和年度党政工作要点。三是建立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二级办学单位年度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每年组织开展校级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四是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同向协同作用。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政策、理论和知识融入思政课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开设《中国文学经典与中国精神》《中国民俗文化》等相关选修课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融合贯通,织密团结向党“同心圆”,促进知情意行有机统一。

发挥品牌效应,打造凝心铸魂“强磁场”。一是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以润物无声方式强化思想引领。建强“56度中南”新媒体工作室,设立“习语润心”“民族团结”等栏目,用好作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五观”,其中各族师生共唱的两部微作品《我和我的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阅读量超500万。二是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验课堂,营造有形有感有效的沉浸式氛围。创建民族文化墙、民族团结进步之家、同心舞蹈室等实践育人平台,通过vr体验、3d模型等形式,构建开放式中华民族文化元素交融的暖心空间,营造共学共享共乐的温馨家园。三是依托“铸魂计划”“赋能计划”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促进各族学生强信念、长才干、共成长。带领学生赴韶山、花明楼、十八洞村、雷锋纪念馆等地开展实践教学,在行走的思政课中练就过硬本领;举办党的理论与民族知识竞赛、民族团结运动会、共植民族团结纪念树等活动,搭建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开展“同心创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和办公软件技能等培训,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四是实施“石榴籽暖心计划”,深化一家亲真切体悟。建立健全家访机制、资助融合机制、就业指导服务机制,增强家校情感纽带和育人合力,营造一家亲效应。

铺实成长路径,厚植人才培养“内驱力”。一是实施“党员骨干先锋计划”,培育民族团结进步中坚力量。建立党员发展重点培养机制,累计发展西藏、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党员近300人。二是发挥“56度中南民族团结实践团”全国优秀品牌优势,支持近百支团队开展主题实践,把“大思政”带进田野,写上高原。三是实施朋辈互助帮扶计划,开展难点课程集中辅导,厚植唇齿相依的情感根基。四是建强同心文艺荟,定期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晚会,在共同创演中增进中华儿女同族情。五是建立“同心桥”志愿服务团,累计为在湘务工人员及子女等提供双语志愿服务超2000小时,让学生在奉献中体悟心手相牵的内涵价值。六是开设诗词、书画、剪纸、陶艺等文化小课堂,营造体验式中华文化认知场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学校“56度中南工作室”被授予全国和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湖南省统一战线教育基地,相关成果获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等奖励,相关做法被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工作情况》、国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等单篇推介,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湖南卫视《新闻联播》等报道,涌现出一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代表,形成了以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帕提玛为代表的专门骨干团队。

吉首大学创建“七个融入”新模式

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吉首大学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积极创建“七个融入”新模式,致力于培养扎根民族地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将学校打造成大湘西地区人才培养高地、科技创新引擎、民族团结进步重要阵地。学校连续10次被评为“全国年度西部计划优秀高校项目办”,先后3次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第六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定位。作为武陵山片区唯一具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授权点的综合性大学、全省教育援藏援疆主要高校和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预科生培养基地,吉首大学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促进民族地区团结进步、繁荣发展作为办学根本任务,确定了“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多年来,学校解决了湘西最大脱贫产业—猕猴桃产业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湘西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并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智力支持。自建校以来共为湘西培养了17万余名“品德好,能力强,吃得苦,后劲足”的优秀人才,为民族地区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培养方案。创新提出“立人教育”,坚持“立德、立志、立业,树人、达人、惠人”的人才培养理念,明确培养服务广大民族地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人才培养要求。学校被列为全省试点高校,率先在全省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课程,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充分融入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以及素质教育课程,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地落实。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管理。针对“民族成份多、民族学生多、边疆学生多、贫困学生多”的校情实际,探索形成各民族学生教学同步、语言同学、课间同乐、用餐同桌、住宿同舍、竞技同场、歌舞同台、节日同庆、民俗同尊、困难同渡的管理模式,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打造了校地“台账共建、信息共享、隐患共查、案件共处、敏感时段共防、护照共管、边疆共访”的联动机制,被教育部表扬推介。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实践教育。发挥位于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引导边疆民族地区学生到省内民族地区、内地学生到边疆民族地区共同开展实践活动,并在专业教学实践、课程见习实习、志愿服务中,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自1999年以来,学校持续推进“万名师生走进武陵山”实践育人项目,组织开展政策宣讲、科技支农、文化宣传、爱心医疗、教育关爱等社会实践服务,各族学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亲身感受到了“守望相助、和谐共生”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科学研究。以“武陵山区发展研究院”为基础,围绕党中央关于武陵山片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依托武陵山片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历史经验,整合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法学、中国史等学科资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和集体攻关。学校先后承担10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产生了红色地标研究、老司城研究、生态民族学研究等一批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民族地区建设发展的研究成果。2021年学校入选湖南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022年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获批为湖南省社科研究基地,2024年学校作为上一轮考核优秀单位,再次入选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建设。坚持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民族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立人读书沙龙、“中国梦之声”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各族师生在活动中增进了解、加深情谊。以湘西特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学校的校史校情为内容,先后建立了黄永玉艺术博物馆、沈从文纪念馆、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武陵山生物科学馆、生态民族学博物馆、校史馆等6个文化教育场馆,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氛围。自2018年以来,学校先后培训了两百余名学生担任场馆志愿讲解员,通过亲身参与活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脑入心。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生评价。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学生综合测评,开展“校园之星”“榜样在身边”等系列典型评选活动,发挥“见贤思齐”“榜样育人”示范引领作用,把各族学生培养成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和守护者,激励各族学生为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大学生创业百强、全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生党员、湖南省高校首届最美大学生等各族学生优秀典型,其中不乏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身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还曾专门致信学校,感谢学校为新疆人才培养等对口支援工作作出的积极贡献。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以“五个依托”

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线,坚持教育培养与服务管理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的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教育援藏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湖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等称号。

依托课堂教学,铸牢各族学生共同体思想根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构建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为核心,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为重点,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及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依托传统优势,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依托“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校”和“湖南省语言文字示范基地”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墙报、学生作品展等德育活动,全面加强各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近五年来,先后有100余名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美丽祖国建设美丽家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庆祝建党100周年,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演讲、征文比赛中获奖。2023年,学校承办了由省民宗委、省教育厅、团省委联合主办的第九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美丽祖国建设美丽家乡”演讲比赛。

依托育人基地,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充分挖掘地方育人资源,建立了岳阳市烈士陵园、平江起义纪念馆、守护好一江碧水展陈馆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我与宪法同框,宪法进校园”“同心守护一江碧水,争做生态文明践行者”等系列实践教育活动,覆盖学生达3万余人次。广泛发动各族学生积极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2023年,78名西藏学生参加区外就业创业“领航计划”,30余名西藏学生参加“民族团结我践行”等活动,40余名师生组成七支志愿服务队,深入西藏、新疆、湖南等地开展“国家资助政策下乡行”社会实践,在活动中讲述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推动各族青年交流交往交融。

依托特色社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指导成立了50多个学生社团,重点支持书法、国画、诗词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大力支持雪域文化传承社团、天山歌舞社等特色社团建设,引导鼓励各族学生加入并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倾力打造“校园好声音”文化品牌活动,组织藏族学生为主、各族学生共同参演的节目连续三届荣获湖南省高校校园好声音总决赛冠军。每年开展“五月的鲜花”合唱比赛,各族师生心手相牵,共同礼赞伟大祖国。

依托校园环境,唱响民族团结“和谐曲”。学校致力于打造成“党建文化有亮点、民族文化有特色、环境文化有品质、精神文化有品牌”的文明校园,完成了望名湖公园景观建设,建成了融合不同民族风格的运动场、风雨桥,启动了学校党建文化、清廉文化、民族文化阵地建设项目,正在高质量推进校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以“建成一间活动室、打造一个主题园、开设一堂铸牢课、成立一个艺术团、开展一系列活动”主阵地为抓手,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浓厚氛围。

长沙市周南中学精心设计“四育”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学生心灵深处

长沙市周南中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精心设计“四育”,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学生心灵深处。

课程育人。学校结合党建“一制两课三微四平台”的资源优势,以国家课程为主线,开发“理论微党课”“党员学生面对面”“思政大讲堂”等校本课程,积极构建“党建 ”特色思政课体系。充分挖掘校史中的红色文化,组织编写了《毛泽东与周南》《周南精神光照百年》等校本读物,开好红色校史课,在党史中说校史,在校史中学党史,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结合校本选修课,开设《校园文化》《湖湘气韵》《湘疆历史》等文化特色课程,开设《剪不断的湘疆情》《趣说少数民族》《湖南红色地理》《中国民族政策》等民族教育课程,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

活动育人。学校通过举行“誉升国旗”、清明缅怀先烈、校园艺术节“民族歌舞展示”,爱心义卖“民族风味特产”,参观航空展、科技馆,国庆节到烈士公园组织向国旗宣誓等活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通过组织各族学生一起欢度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以“中秋节起源”为主题开展文艺表演、节日故事分享、自制月饼和湘江赏月等系列活动,春节期间校领导陪留校学生们吃团年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让孩子们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环境育人。学校利用墙报、板报、电子屏、宣传橱窗、周南电视台等媒介,在学校风雨长廊、食堂、绿化带、楼道口等区域,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优秀典型等内容进行宣传,让全体师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认识,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青少年心中铸牢铸实,深深扎根。积极稳妥开展“两混一共”,鼓励本地各族学生到民族特色餐厅用餐,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到普通餐厅就餐,让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学生相互了解、增进交流,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良好氛围。对各族学生实行混班教学,进行混宿管理,培养各族学生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优秀品质。

协同育人。学校党委为每个新疆高中班孩子配备党员导师,进行信念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生涯指导,定期开展“党员带团员”谈心谈话活动,每周五安排校领导陪餐,及时了解孩子们的思想动态。将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民族文化场馆等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学校向社会的延伸。带领学生游览橘子洲、岳麓山,瞻仰青年毛泽东塑像和湖湘英雄人物墓,走进伟人故里韶山、花明楼,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和领悟革命先辈的生平事迹与伟大精神。组织学生参观长沙市博物馆、长沙规划展示馆,让学生充分了解长沙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定期召开线上家长会,及时利用微信或电话家访,了解家庭情况,拉近与学生的距离。2023年暑假,学校派出6位党员教师奔赴近万里,到10多位新疆高中班学生家里进行面对面家访,被称为周南校史上“空间距离最远、情感距离最近”的一次家访。

芷江荷花池小学谱好教育“三部曲”

奏响侗乡团结歌

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荷花池小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各方面,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奋力谱好“融”“育”“统”三部曲,奏响了一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质均衡的侗乡新歌。

“融”入教育教学,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德为先,深挖课本中丰富德育资源,开展“启发式教学”“滴管式渗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教学育人各环节,为各族学生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一是注重思想引领,融入思政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作用,在日常学科教学中深挖课本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带领学生共同学习感悟《邱少云》《七根火柴》《狼牙山五壮士》等故事中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讲活讲透课本中胡服改革、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和亲等民族团结故事,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结合学校以荷花池建校、毗邻芷江文庙等特色,开设国学常识专门课程,编写一至六年级《荷韵悠悠》《国学》等校本循环教材,学习荷花品质、做谦谦君子,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二是精心设计环节,融入日常德育活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53个学生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和课间操、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级活动等校园日常德育活动中,贯穿于民族剪纸、歌舞、体育等校园民族文化德育体验活动,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精心编排设计六一儿童节、七一庆祝党的生日、十一国庆节、校运会等校园重大节庆活动,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无处不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氛围。三是强化体验感悟,融入社会德育实践。常年多次开展参观中国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祭扫烈士墓、追寻红军足迹、拥军送兵等校外德育实践活动;邀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和致富带头人等来校进行专题德育宣讲活动;组织学生前往古冲村、碧和村、县工业集中区等地观摩,参观“侗乡百年巨变”大型成果展等社会德育实践活动。开展“小小讲解员”“小小交通员”“清洁小卫士”志愿者社会德育体验活动。通过校内外各种形式的体验、感悟教育,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田。

“育”好时代新人,夯实民族团结根基。结合少年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教学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厚植学生爱国情怀,让各族学子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办好小活动,以文化人。以校园文化小活动为载体,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其中,连续举办了九届“书写荷韵经典、传承中华文明”书法大赛、八届“传统礼仪大讲堂”与“红心向党”经典诵读等三大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孩子们写中国汉字、学传统礼仪、唱红色歌曲,充分发挥了以文化人的强大教育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二是用好小激励,榜样树人。每学年进行一次升国旗仪式评比,将升旗仪式打造成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舞台。每学期评选出12个国旗下宣讲优秀班级,每月评选出20个文明班级和130余名“四美好少年”,并将这些优秀学生代表照片及好行为好品格在校园展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树立各种好典型好榜样,形成全体学生品德上向善向美、学习上你追我赶、相处上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三是开好小课堂,家校互动。开设“线下线上家长学校”小课堂,通过家长会、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向家长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育人理念。结合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家教共建活动,开展亲子教育、感恩教育,鼓励家长参与学校各种校园德育活动,共同参与到小蜜蜂学农基地劳动、县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等校外德育实践活动,产生了“家长教育孩子”“孩子带动家长”“家长影响社会”的互相教育、互相影响的“熔炉”效应。

“统”抓常态长效,持续巩固良好局面。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领学校育人环境、教学思想和制度建设,把学校作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营造团结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持续巩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一是统领教学理念。以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通过支委会、校务会,激励校委会班子成员及党员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排头兵”,利用党史学习教育、上党课、“四史”教育、主题党日、支部活动、思政专题讲座等各种途径,打造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教师队伍,推动学校师德师风更加严谨、教学水平更上层楼、育人成效更加明显。二是统领育人环境。学校办学思想、育人方向鲜明夺目,学生、教师、家长在校园处处可观可感。通过大型独体字标语、百米宣传长廊、习语林、教室与办公室、显示屏等多种空间布置,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校园环境亮化美化的重要内容,为优美的校园环境注入了“灵魂”,让家国情怀渗透到学校每个角落。三是统领评价体系。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工作制度、考核指标和实施细则,实行“每月一小评、期中阶段评、期末一大评、学年一总评”考核,不断完善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评价体系。

编辑:刘佩林

热稿排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