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充满乡土风情的江华瑶族自治县,那道风味独特的“江华十八酿”总会被人们津津乐道。作为江华人民待客的必备菜肴,它承载着无数人的共同记忆。在这“十八酿”中,“水豆腐酿”更是翘楚,让人回味无穷。水豆腐酿的外皮柔滑细腻,只需轻轻一触便能感受到其温润的质地。但当你咬下一口,便会发现其中藏着一颗饱满坚定的内心。
瑶乡人民也正如同这水豆腐酿一样,外表温顺可爱,给人以亲近之感,但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坚韧与力量。这种外柔内刚的品质,正是江华教育所追求的育人目标。
育人先育心。江华教育人深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一项利教、促学、益社会的奠基工程。于是,江华教育人始终保持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热情与热爱,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县教育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
从2015的心理健康教育启动年,到2016的提升年,2017的建心工程年,2018的心育融合年……再到2023的全面提质年,每年一个目标,十年如一日,打造了颇具特色的江华乡村心育模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骄傲的成绩:
近10年来,江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10余次获得全国优秀案例,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特等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并多次在省、市相关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江华一中等4所中小学校先后成功创建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近几年,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引领下,江华没有出现一起学生因心理问题的伤残事件。
近日,记者走进江华,开启了江华心育之旅。于是,一幅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发展的乡村画卷,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温暖故事,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四重保障”,夯实心育基础
2015年初,时任江华县教育局局长唐孝任在一次乡村基层走访调研中,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引起了全局上下的关注。通过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江华教育局提出了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并将2015年定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启动年”。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2015年5月,江华县域推进乡村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实质阶段。自此,江华种下了乡村心理健康教育的“种子”,拉开了江华乡村心理健康教育重大改革的序幕。
江华是一个只有54万人口的偏远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这个农业县目前有中小学119所,在校学生近9万人,其中,留守儿童约占70%,乡村孩子约占85%。在当时,江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缺少相关的制度、机制,政策、措施,也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活动基地和心理健康课程;从整体上来说,江华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
2015年的江华还未摘除贫困县的帽子,如何在基础不足、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办好心理健康教育,成了局里重点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经过领导班子的充分讨论,结合江华的实际情况,江华教育局提出了“县域整体推进 学校差异实施”模式,即在县教育局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如教师队伍、学生个体、地域文化)差异实施,从而整体提高江华乡村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打造乡村心理健康教育品牌。
“教育局负责制定标准和整体推进,为江华心育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使江华整体的心育质量维持在正确的方向和一定的水平之上。学校的差异化落实则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既能减少资源的浪费,也更利于打造学校心育特色。”江华教育局局长唐代林对这一模式解释道。
做好保障是夯实心育工作的基础。秉承这一工作思路,十年来,江华教育局一直在努力做好心育工作的阵地、课程、资金与教师待遇的“四重保障”工作。为此,江华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并持续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与财政支持力度——
在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上,截至2023年底,全县投入近600万元,按照学校“差异化”要求,为78所中小学校添置心理健康教育设备设施,建成ⅲ类或ⅱ类及以上标准个体辅导室、团体辅导室及各种功能室200多个,确保所有1000人以下乡镇完小建成标准的个体辅导室和接待室,1000人以上及城区学校建成标准的接待室、个体辅导室、团体辅导室及沙盘游戏室;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经费的保障上,通过财政按照每生每年10元的标准拨一点、学校按照每年1万—5万的标准挤一点、爱心人士捐助一些的办法,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举办,如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月、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都会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等;
在心育课程建设上,江华教育局打造了涵盖数百节优质、专业且颇具江华特色的心理健康课程资源库,供全县心理健康教师学习,部分学校根据学校文化特色,推出了完善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比如江华二中推出了系统性、专业性十足的“培养芳直不屈的少年”心育课程体系,涵盖必修课程、专题讲座课程、团体辅导课程、个体辅导课程、活动课程和假期实践课程6个板块;
在教师待遇保障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年度考核、晋级、评优评先中,享受与班主任同等加分待遇,部分学校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津贴,这充分调动了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有不少学校的教师都抢着给学生上心理健康课。
“说实话,江华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投入虽然力度很大,但对于要打造颇具影响力的心育品牌而言,还是不够的。”唐代林十分真诚地说:“为此,江华这些年一直在努力寻找和争取各种力量的帮助,以推动江华心理健康教育走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
“四支队伍”,充实心育力量
教师队伍建设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抓师资队伍建设,又如何保证师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呢?
江华教育局决策层决定培养县、乡镇、学校、村(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四支队伍”——以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辐射,中心指导乡镇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队伍与乡镇、村(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相互补充、互通互助,形成自上而下的师资网络和教育合力,做到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全覆盖。
2015年,江华成立了县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心育指导中心),选取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唐添翼担任中心主任,还遴选30余位专业水平高、有教育情怀、政治素养好的心理教师为指导中心核心成员。2019年,江华建设了白芒营镇中心小学和江华综合实践学校两个基地校,并遴选50余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微团队,为心育指导中心提供了有益补充。
“心育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全县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工作。通过送课送培的方式,重点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薄弱的学校和个人进行指导,助力全县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唐添冀说。
为了打通县级心育指导中心与乡镇学校的联系,江华在乡镇推出了“乡镇心育之家”,打造了一支乡镇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2018年成立的桥头铺心育之家,截至2023年底,吸收了10余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加入,共开展活动80余场,研发团体心理活动课程5个,累计惠及全县8000余师生。
“目前,江华县所有乡镇都组建了‘乡镇心育之家’教师队伍,他们为每个乡镇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培训做出了突出贡献。”该县教育局基教股副股长、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钟垂安说。
在这“四支队伍”中,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是中坚力量。
为了确保每所学校都有充足的心理健康教师,2015年—2018年,江华推出了“与高校合作 送教送研送培”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养机制,先后邀请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高校专家、全省范围内的优秀教师,来江华开展县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十年来,江华累计投入400多万元,用于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的心理健康专业能力培训和各种送教送培项目的开展,培养了近200位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保证了每所中小学至少有一名心理咨询师。
罗娅是沱江镇第七小学的一名兼职心理教师,也是四年级的一名班主任。在工作中,她认识到,师生关系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如何去教小学生更好地与教师相处,对于罗娅这个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而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经过学习与培训,罗娅变得越来越专业。在唐添翼名师工作室及县心育指导中心的帮助下,通过集体研讨、磨课20余次,罗娅推出了一堂十分符合四年级这个年龄段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的课程——“我的多面老师”。
整堂课的设计以绘本《我的老师是怪兽》贯穿始终,并在课程中设置了多场师生互动活动,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教师的认识。比如,在“老师模仿秀”活动中,罗娅会邀请学生上台模仿自己老师的一两个标志性动作,让台下的同学猜是哪位老师。
通过这堂课,学校师生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了,罗娅班上的学生对她也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班上的孩子都亲切地叫她“知心大姐姐”。
值得一提的是,这堂课被推荐参加了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技能大赛,并获得了比赛的一等奖。目前,这堂课也作为优秀课程设计案例,在整个江华乃至永州地区推广。
一个好校长即是一所好学校。为此,江华确定了校长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加大了对全县所有校长、德育副校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能力培训,推动形成专业型校长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格局。
蒋晓园是沱江镇第五小学的一位90后校长,经过培训,她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独特的见解。
暖色调的墙面、美丽的插花、舒适的沙发,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心理活动室的温馨。这间充满温暖的房间,是蒋晓园亲自布置的,是学生们最爱的心灵港湾,也是蒋晓园最常办公的地方。在心理活动室的旁边则是一间布置同样温暖的心理教室,在这里,蒋晓园每周都会亲自给孩子上一节心育课。
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学校推出了“童创未来馆”。在这里,学生可以体验活字印刷、妙剪生花纸艺等6个非遗文化手工,或是体验创客未来steam的现代科技,让学生在艺术与科学之间、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发展出丰富的心灵。学校还为学生建立了一个种植各种草药的劳动基地。在这里,学生可以亲手种植、照料草药,感受生命的成长与变化。此外,学校还开设了绘本阅读与电影鉴赏课程,让学生在阅读与观影过程中感受人性的光辉,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些活动,能让学生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不断生长,使他们更加懂得关爱他人、珍惜生命。”负责活动设计的教科室主任聂艳雯说。
蒋晓园的亲切与温暖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如同妈妈般的慈爱。因此,尽管她从未刻意提及,但孩子们都会主动地称呼她为“校长妈妈”。
据钟垂安介绍,接下来,江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是“全员教师工作心理化”,即各学校充分发挥本校心理教师的作用,对班主任、学科教师开展培训,让班主任、学科教师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形成“校长—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心育队伍体系。
为了打通乡村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江华在每个乡村(社区)组建了一支由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妇联工作者、爱心人士组成“知心妈妈”团队,为乡村孩子、留守儿童送去更多的温暖与关爱。
江华一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胡亚平、江华创新实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钟苏婷是沱江镇阳华社区聘请的留守儿童“知心妈妈”。她们定期到社区开展“心理 亲情”活动、家访活动,缓解留守孩子因亲情缺失引起的心理问题,促进留守孩子健康成长。此外,她们还常常利用周末、假期时间到村委(社区)留守儿童之家为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到社区心理辅导室对有需要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为他们排忧解难。
“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完成时。未来,江华将继续加大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打造更多支有专业、有情怀的心育队伍。”唐代林表示。
“四个融合”,打造心育特色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每两周一节的心育课程上。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系统教育的结果,只有拓宽心育途径,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阅读、劳动、文化教育等充分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成效。”唐代林在全县校长会上及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上强调。
“在我们学校,80%以上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最缺的是家长的爱和关怀。”涛圩镇中心小学的心理健康教师周小芳说。
然而,周小芳发现,对于那些相对贫困的家庭而言,学校的“亲情连线”活动效果并不好。这促使周小芳深入思考,学校还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周小芳了解到了“蓝信封”活动。这是一个通过书信往来,与大学哥哥姐姐分享生活、交流情感的活动。周小芳主动与广州市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取得联系,申请成为蓝信封留守儿童书信陪伴项目校。
奉芸馨是参与“蓝信封”活动的同学之一,她的通信对象是桃子姐姐。奉芸馨是一个容易因为他人评价而自我怀疑的人。然而,在持续的书信交流中,桃子姐姐给予了她许多关怀与鼓励,这使她逐渐建立了自信。在一次回信中,奉芸馨竟然反过来鼓励桃子姐姐要“勇敢上台表演,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
通信一年之后,周小芳问奉芸馨觉得桃子像什么,出乎意料的是,奉芸馨的回答不是“姐姐”,而是,“妈妈”。
“她像妈妈一样,给我温暖、爱和安全感。”奉芸馨动情地说。
奉芸馨的话让周小芳深受触动,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坚持这一活动的决心。在周小芳看来,这个活动给学生们提供了别样的“家庭教育”,也让他们找到了渴望的亲人般的爱与关怀。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教育局层面也有努力。2020年8月,江华推出了江华县网上家长学校app,涵盖父母课程、育儿百科、亲子共学等五大板块,家长可以在这个app上学习育儿经验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目前,江华县网上家长学校有92 000多名家长注册学习,学分最高的家长达到万余分。
在大山里长大的孩子,除了爱的缺失,还缺少与外面世界沟通的机会,难免会出现不自信的情况。而阅读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为此,江华在全县推出了“大阅读工程”,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阅读教育融合,让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增强自信。
“好的阅读作品应该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形式、内容也应该丰富多彩。”大石桥乡中心小学副校长吴蕾表示。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决定组织教师与学生共同绘制一套充满地域文化色彩的绘本。这些绘本不仅有与当地瑶族文化紧密相关的《赶鸟节的故事》,还有红色文化主题《爱读书的江华爷爷》,以及普及心理健康常识的《做最棒的自己》……
自制的绘本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阅读环境,学校特地开辟了“诗画林”,展示这些绘本供学生阅读。每年,学校还会推出绘本节,邀请全校师生一起创作和阅读绘本,让学生在阅读知识、享受快乐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1月,在湖南省妇女儿童发展中心绘本专家彭云的带领下,学校师生以建党以来的光辉事迹为内容,耗时9个月,共同创作了一本长达18米的立体绘本——《百年大事件》。2021年,该系列作品受邀参加长沙市举办的建党100周年少年儿童书画展,获得了优异奖项,这套绘本也成为学校阅读文化的一个标志。
“绘本阅读使学生更加阳光自信,那些绘本里的故事给了每个孩子无尽的精神力量。”吴蕾说。
对于瑶乡的孩子而言,土地与劳动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最常见的元素。江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让孩子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在劳动中获得快乐与自信。
“你看你看,我的萝卜比你们的都大!”
“盼望着,盼望着,劳动基地的萝卜终于大丰收啦!”
在大石桥中学劳动教育基地,同学们为萝卜大丰收而喜悦。
除了种植萝卜,该校还通过“丰收节”上的拔萝卜、洗萝卜、品萝卜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端午节上,以“感悟传统,体验劳动”为主题制作传统美食,邀请孩子们包艾叶粑粑,让学生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与成长。
“吃着自己种出来的萝卜,特别有成就感!”
这是该校学生发出的感叹,劳动过后的喜悦写在每个孩子的笑脸上。
“在劳动中的孩子,尽管大汗淋漓,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成就感是最强的。”该校劳动教育负责人钱跃辉说道。
目前,江华所有学校都建设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同时与周边的农场、工厂等合作,多途径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建立在文化上的自信是最深层、最厚重的自信。因此,江华致力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文化教育融合,让学生对瑶乡文化产生深深的认同感,从而在骨子里建立起个人自信和文化自信。
桥市中学位于宁静的乡村之中,与一片广袤的茶山为邻。茶是桥市中学孩子们共同的记忆与情感纽带。
基于这一背景,桥市中学将“茶韵”作为学校的文化品牌,并把培养“和雅君子”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和雅’是茶韵文化的核心精神,‘和’即和善,‘雅’即雅致。”校长夏羽解释道,学校希望培养的学生不仅心理健康,而且还能拥有心平气和、与人为善的品质和具备清新脱俗、高尚雅致的审美情趣。
为了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学校颇费心思。校园内设置了古朴的茶亭,供学生们品茶、交流;还成立了茶艺社,教授学生茶道,培养他们对茶文化的热爱;每年,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前往茶场采茶,让他们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更加深入地体验茶文化的魅力。
陈婧是初三148班的一名学生,她的父母都是茶农。陈婧回忆道:“小时候,我常常和父母一起采茶、制茶,看着外地的朋友称赞江华的茶,心中总会涌起一种自豪感。”
现在,学校将陈婧深爱的“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时,她的喜悦与自豪感更加强烈了。
“未来,我希望自己能够像黄金茶一样,清香甘甜,给人带去温暖与关怀。”陈婧说。
桥市中学并非个例。在江华,当地40多所中小学校将瑶族长鼓舞、木棍球、舞龙、舞狮、瑶族织锦等引入校园,让孩子们体验瑶族文化中的美与快乐,在文化浸润中发展出自信的内心。
正是心理健康教育与阅读、文化等充分融合,使得江华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将育人、育心、育魂落到了细处、实处,也使得江华乡村心理健康教育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尾声:一场和生命的深刻对话
江华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所做的种种努力,是为了保护每一位孩子脆弱的内心,更是为了点亮每一个独特生命的璀璨光芒。作为对十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结,在2023年的“5·25”心理活动月上,江华教育局以“生命,你好”为主题,邀请全县所有学生进行一场与生命的深刻对话。
宋梢精,来自创新教育集团本部九年级2111班的学生,是诠释这场与生命对话活动意义的一个例证。因为名字的关系,宋梢精在学校中饱受调侃,甚至有人给她取一些难听的外号,再加上原生家庭的原因,让她深感世界的刻薄与恶意。在八年级的时候,她陷入了抑郁,尤其讨厌自己的名字。
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在了解了这一情况之后,一直陪伴着她。在教师的多次帮助、疏解、鼓励下,她逐渐挣脱了抑郁的束缚,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爱。
正因为如此,在这次活动中,她用真挚的情感写下了一首诗,《生命有你,并不孤单》。这首诗,既是她送给过去与未来的自己的一份礼物,也是她对那些给予他人温暖和力量的生命的一种感恩。
“我想/回荡在整个夏日的蝉鸣会陪伴着你/怒放在皑皑白雪中的寒梅会永随着你/我想,见你即见春天/我想/你会走到灯火通明,走到春暖花开/你胜过万水千山/生命有你,并不孤单。”
当我们询问宋梢精是否需要在本篇报道中使用化名时,她犹豫了片刻,但最终坚定地表示要用真名。这一举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这不仅是她内心的坚强和与自己和解的体现,也印证了心理健康教育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也许,正是这样一个个感动的瞬间,汇聚成了江华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之源,使其能够坚持十年,并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编辑:吴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