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和记娱乐app官网登录-和记娱乐博娱188下载 > 要闻 > 《湖南教育》 > 详情

教研的力量-和记娱乐app官网登录

————衡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创新之路

2023-02-03 14:47:24 来源:湖南教育 作者:陈敏华 周凯迪 李婧

衡阳市雁峰区市府路16号。

占地不足3亩,仅有一栋颇具年代感的五层建筑。其上挂有一匾,白底,上书“衡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十个大字。其外,古木掩映,高楼林立,人流如织。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和新时代的发展梦想,交织在这座湘南古城的上空。

身处繁华地段,却简朴低调,不甚为外人知,这是眼前这栋大楼给人的第一印象。但在专业站位上,衡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教科院”)却有着高质量的追求。在院长邓斌看来,教育是头号民生工程,可老百姓多关注教育政策,以及学校管理、课堂教学这些“教育现场”,对教学视导、课题研究、质量监测等教研行为却相对陌生。要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宏大目标,教研之于教育,如同科研之于社会,其力量不可小视。

沐浴着阳光,记者在衡阳采访,感受这里教研创新的活力。

微信图片_20230203143651.jpg

托举教学:教研制度的多管齐下

1.“推门听课”是教研员的日常

夹本教材,拿个笔记本,随机推开一间教室的门,听课,课后与授课教师交流,指出课堂得失,提出个人建议——这种“推门听课”,是我国沿袭多年的教研方式,也是教科院每一位教研员的工作日常。

“研究水稻的专家们常年泡在田里,我们做教育科学研究的,就应该‘泡’在教育教学现场!只有熟悉教育,我们才有研究的资格与底气。”在邓斌看来,教研员听课如同“人活着要吃饭”一般,天经地义。

常宁市第二中学数学教师王小国如今是全市高三联考命题组最年轻的专家。他坦言,他的成长与市高中数学教研员贺才田的指导密不可分。贺才田曾多次“光临”他的课堂,听完课后除了指出课堂表面的问题,贺才田还总能“抽丝剥茧”地将问题背后的本质指出来。

“一次听完数列求和的错位相减课,贺老师让我站在结构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这就上升了一个高度。数学嘛,本质就是结构的科学。”王小国说起数学问题总是滔滔不绝。

这样的王小国遇到了这样的贺才田,二人的交流就不止于推门听课了。王小国经常给贺才田打电话,就某一问题展开探讨,二人常常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非得聊通、聊透、聊实——落实到课堂,才肯罢休。

像贺才田这样,做好“老师的老师”,在副院长刘庆华看来,是每个教研员的“标配”。教科院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个教研员每学期至少要听80节课。这意味着,除去周末,平均每天听一节课。正得益于此,才不断有王小国这样的名师冒出来。

2.“帮扶进课堂”制度瞄准“群体提升”

推门听课,基本是一对一“个别辅导”,如何实现规模效应?教科院推出“帮扶进课堂”制度,以实现“群体提升”。

按照制度规定,每名教研员帮扶1—2所学校。“帮扶进课堂”只具体到学校还不够,必须得确定到教师,深入被帮扶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方面面。

小学语文教研员唐惠竹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新建校、民办学校、偏远薄弱校。2011年建校的祝融小学、偏远薄弱校湘江农场小学等数十所学校,先后成为她的帮扶对象。

唐惠竹坦言,这些学校有的长期得不到关注,教师的积极性逐渐降低,教学质量与市直学校渐渐拉开差距。为此,她做出硬性规定,每次教研活动农村小学、民办小学参与教师必须达到一定比例。

硬性规定是一种方式,软性“手段”有时更有“奇效”。

祝融小学建校初,几位市骨干教师带着一大批新教师在此“拓新”。对于教学,年轻教师颇为忐忑。“说到底,还是她们不自信。”怎么办?某次赛课,唐惠竹突发灵感:“如果选一位普通教师参加省级比赛,就可以激励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区域。”要知道,当时参加省级教学比赛的,都是市直学校的骨干教师。

当祝融小学的肖海燕接到参加湖南省第四届小学语文团体会员古诗文及经典诵读研讨会的通知时,她非常惊讶。此前,她连市级赛课都没参加过,只在一次“本土诗人作品朗诵会”中表现出朗诵才能。

机会来了,肖海燕想好好把握。2015年11月,她开始备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经过两个月的试课、磨课,她信心满满地请唐惠竹来听课,没想到唐惠竹摇摇头:“没特色,要推翻重来。”

唐惠竹开始寻找篇目,这个篇目既要适于朗诵,体现肖海燕的个人特色,又要有“嚼头”,适合文本深挖。终于,大年初八那天,唐惠竹跟肖海燕说:“就定《北冥有鱼》吧!”

又是两个月的磨课,从导入到情境设置,从分析学情到预设课堂生成,唐惠竹“扶着”肖海燕一个个环节地磨,试教了13次。最终,这堂课获得省一等奖,肖海燕成为比赛中最亮的一颗星。

此后,祝融小学新教师的教学热情被点燃,其所在高新区的教师也纷纷加入赛课中,那些长期得不到关注的学校与教师更是看到了希望。

唐惠竹与祝融小学的“帮扶故事”,其实是“帮扶进课堂”制度下的必然结果。在衡阳教育圈,“高中语文教研员陈寿林与衡阳市第一中学”“劳技教研员陈丽与衡阳市第二十六中学”“高中英语教研员唐承浩与衡阳市铁一中学”,类似故事不胜枚举。

3.托举教育的“隐性力量”

在“推门听课”“帮扶进课堂”之外,托举教育另有一种“隐性力量”——教育质量监测。

相比数千年的教育思想研究史、数百年的现代教育研究史,我国的教育质量监测“年纪尚幼”——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07年底成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15年开始实施。2011年,衡阳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在教科院挂牌,作为我省第一家市州级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当时5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这样一个“新鲜事物”,如何实现对教学的“隐性托举”呢?

兼任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的邓斌介绍,主要途径有二:通过调研服务决策,通过监测影响课堂。

通过调研服务决策,通俗地说,就是智库功能——建立教育“思想库”“智囊团”,为教育决策提供理论、策略、方法和思想等服务。

讲一个例子。

石鼓区杨岭小学在连续几年的教育质量监测中,结果都不理想。2016年10月,调研组来到学校。

半是泥洼半是草地的操场上,满是杂乱的车痕印、脚印。47个学生,零星分布在5间破旧的教室——村民们舍近求远,陆续转学到市区学校……

眼前一切让人心惊!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已刻不容缓!这次调研结果与建议,成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最重要的依据。

和记娱乐app官网登录的解决方案遵循两个思路:其一,必须让杨岭社区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其二,尽量发挥品牌学校力量。

思路既定,方案即出:在杨岭小学直线距离两三百米远的华耀城,新建华耀小学,杨岭小学师生全部并入华耀小学;都司街小学在连续三年的全市质量监测中名列前茅,是衡阳一张闪亮的教育名片,以之为总部,建立都司街小学教育集团,华耀小学成为其分校。

2019年9月,把孩子送进崭新的都司街华耀小学时,村民们感叹:“我们看到了最好的教育!”集团总校长欧阳衡湘介绍,都司街华耀小学在2020、2021连续两年的教育质量监测中排名都比较靠前,语文、美术、体育三科尤有特色。

再看看教育质量监测如何通过评价影响课堂。

监测中心每年在全市范围进行学科质量监测和问卷调查。根据结果,诊断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建议,形成监测报告,以引导教育走上正确的轨道,促进教育区域均衡,实现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问卷调查,可以较清晰地了解被调查者的情况。但学科质量监测,不就类似于传统的全域统考吗,有这等神通吗?

看一道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测评题:

五(1)班进行班长民主竞选……民主选举的方式多种多样。请思考并回答:

1.候选人的产生,除了自愿报名之外,你还能说出哪些方式?2.除了演讲,你觉得候选人还可以采取什么形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优势?

这样的命题,没有哪本教科书有现成的标准答案,但它直指学科素养。具有学科素养和生活经验的学生,一定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这就是新课标倡导的“用学科知识与能力解决现实问题”。

命题在潜移默化中更新着教师的教学理念。但要加快课堂转型,关键还在对监测结果的成果运用。

“作文得分,四年级平均为13.95分(总分25),五年级平均不到18分(总分30)。两年的监测数据让人触目惊心!”这一“触目惊心”,让雁峰区高兴小学教师刘登幼开始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根据监测报告“到生活中学语文”的建议,她把目光投向“微博体”。何不像写微博那样,让学生写微型日记,既轻松灵活,又见生活和个性?《“微”出精彩,“微”出效率》的项目成果因之出炉,并获得2019—2020学年度衡阳市小学五年级质量监测成果运用一等奖。

“从2019年起,我们每年都会召开结果运用优秀成果推广会。”监测室主任马丽芬介绍,“外行人看到的是领奖,我们看到的是‘重知识,重灌输’的传统课堂,正在向‘重素养,重思维’的现代课堂转变。”

“推门听课”“帮扶进课堂”“教育质量监测”的多管齐下,让衡阳市教育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全市中考合格率低于10%的学校,2021年为22所,到了2022年,减少至10所。2020年高考,全市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居全省第二。2021年高考,全省本科上线率为36%,衡阳市物理类本科上线率63.65%、历史类本科上线率25.82%。

微信图片_20230203143658.jpg

深耕教研:方法与模式的双重探索

1.课题研究,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做老师、当班主任,我都不错,可一搞课题研究就成了‘小白’。”

衡阳市第八中学教研室主任唐卓然初涉教研时的情形,或许是每一个实践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进发时的真实写照。

发展区域教研,光靠教研员是不够的,还须引领大量一线优秀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如此,“星星之火”方可“燎原”。然而,从实践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中间横着一条专业难度、思想深度、理论高度的鸿沟,怎样跨越?

“课题研究是最有效的方式。”教科院副院长陈坚介绍,“一个课题,就是对一个具体的教育问题从实践到理论的系统研究。我们要做的,就是教给他们研究的方法,比如如何选择方向、如何开展研究、如何撰写结题报告,几个回合跑下来,唐老师这样的‘小白’就成‘里手’了。”

2019年2月的一天,衡阳市第八中学心理健康教师王梦怡鼓起勇气敲开陈坚办公室的门——“想报课题,却不知从何下手,所以求教专家。”

陈坚用一连串追问撬开她的思维:“你做了哪些工作?了解学生真正的诉求吗?关注了教育的热点吗?”王梦怡恍然大悟:追问即是提示,问题就是课题。她决定结合教育热点,做学生真正关注的话题。“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生涯规划教育实践研究”青年专项课题因此立项,最终获得第五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课题是教育问题孕育的种子,也是课堂教学生长的果实。“将课题做到课堂里、做到教案中、做到黑板上”,一直是教科院课题研究的标尺。

华新实验中学每周有两节科学实验衔接课——教学中,学校发现“好多知识,小学老师觉得初中会讲,初中老师觉得小学就得打好基础”,结果两边都没学好。教研室主任周生龙还发现小学科学课有许多有趣的实验,学生很喜欢,可到了初中,这些小实验“消失”了,学生的兴趣也跟着“不翼而飞”。如果能开设一门融合理、化、生的实验课程,问题不都解决了吗?

说干就干,“理、化、生学科小初衔接课程建设与实施研究”课题立项了。在教科院的指导下,课题组很快商讨出校本课程的建设方案。就拿“身边的物质——水”一课来说,在“干冰挑战”“铁树开花”“生命之水”三个实验中,水不断地变化形态,每次上课,学生们全神贯注,生怕错过“变形”的精彩瞬间。这堂课带到农村支教,学生的思维“像水开了一般活跃”。

摘取课题的果实代表一个阶段的结束,想要果实营养价值更高,常常需要“奋身一跃”。对此,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康素洁深有体会。

2013年,康素洁针对湖南省男性幼教教师生存现状的课题做了大量调研,验收时,教科院的专家们觉得调研很扎实,分析也很到位。如果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可以获得更有价值的成果。

“再申报一个课题!继续研究,我们依然给你报省级课题。”

“每年省级课题就那么二十几个,我刚搞完一个又来一个,能行吗?”

“只要有价值,我们就极力推荐!”这句话打消了康素洁的顾虑。经过调查分析,康素洁找到切入点,将课题定为“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的供给侧研究”,申报了省级一般课题。

一天,康素洁的电话响了——陈坚来电大赞课题的价值,又极力推荐她报省重点资助课题。盛情难却,康素洁壮着胆报了,没想到,竟然成功了!

副院长曾红斌介绍:从开题,到过程追踪,到结题,教科院建立了一整套课题质量保障机制。前期整理国家重要的教育政策,备大家选题所用;过程中,对课题主持人进行培训,并对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进行全过程指导。

这样的机制,让衡阳课题研究一直走在全省前列。2020、2021年,全市省级立项课题分别为21、19项,仅次于长沙市。青年专项课题更是一枝独秀,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

2.“分区连片”,让“精英教研”走向“大众教研”

大礼堂里,黑压压坐满各个学校的教学精英。培训结束后,他们把培训心得分享给学校教师——在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在教研未成为教师的群体成长方式前,这种“精英”教研机制是区域教研活动的“不二选择”。

与之匹配的是“单一模式”,即一堂或几堂示范课,教研员“包办”点评或讲座。在当时,这种固定模式也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效果。

时移世易。随着技术的发达,更源于教师成长内驱力和研究力的增强,“精英”教研机制和“教研员包办”教研模式,显然已落后于时代,更无法满足教师成长的需求。

怎么办?教科院上下探索,“分区连片”教学视导机制由之而生。

“分区连片”,顾名思义,全市所有学校按区域划分,每个“区”有教研示范校,示范校带动多所辐射校连成“片”,组成区域教研联盟,由学科教研员组织实施。每次教研活动,选定教研主题,由示范校和辐射校在线下展示课堂,并进行“多角色评课”,不能到现场的教师,可线上参与。

技术的介入,让人人可以成为教研参与者。解决了数量问题,那质量呢?

衡阳市第一中学副校长贺中秋说,奥妙在这“多角色评课”上。

从前评课,只有教研员一个人,充当着“裁判员”的角色,也就是说只有“裁判员”一元视角。而现在评课有三重主体:首先是“运动员”,即执教者,讲述备课的心路历程和课堂的自我评价;然后是“教练组”,即备课组,展示集体备课过程;最后再由“裁判员”,即教研员,对课堂以及备课过程的整体点评。三重视角各有立场,互为补益。

“从前上完展示课就大功告成,现在这只是‘长征的一半’,执教者和备课组还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自我观照和理性思考。”衡阳市铁一中学的王治国坦言,这个过程起初让自己颇为“痛苦”,但“痛苦”是值得的,它带来的是“蝶变”——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从“课堂里手”成长为“教研高手”。

3.“一核三层”制造“思维风暴”

“多角色评课”已然是教研的进阶模式了,理论研究室主任兼化学教研员成志高却不满足——“评别人的课,碍于情面,大家常常‘好话一箩筐,缺点一星星’,只说美丽的玫瑰,不谈扎手的刺;而自评,难免‘当局者迷’,常常让本可以带来‘思维风暴’的评课‘风平浪静’。”

一次看辩论赛,成志高灵机一动:何不评课时也分正反两方,让正方说优点,反方说缺点,这样双方都不会有心理负担;而且要想赢对方,必须知己知彼。持正方的人,不仅要掘地三尺挖优点,还要把缺点吃透,反之亦然,评课的双重思维兼具也!

“一核三层”评课模式由之而生。

“一核”,即教研评价。“三层”,即教研活动的三个层次。

第一层,遴选主题、任务分解、课堂展示。每次教研聚焦一个主题,跟课题研究一样,主题“从教学中来”,且具有一定普遍性,避免了传统教研问题不聚焦、不典型的弊端。

第二层是“精华”:正反评课、专家评课、专家讲座。

活动报到时,所有观课教师盲抽立场,正反方各自集结力量,课堂展示后,如前所述,进行正反评课。目睹过正反评课“热烈现场”的衡阳市第九中学校长蒋达观说:“正反评课就像龙卷风,课堂得失,大如房屋,小如尘埃,都会被吹到高空,任大家评点、反思。”

正反评课是教者视角,专家评课、专家讲座则带来具有深度、高度的专家视角、研究思维。如此这般,上课教师、高校教授、各级教研员,如“八面来风”交会,一场场“思维风暴”劈面浇下,让参研教师受益匪浅,甚至“连呼‘岂不快哉’”。

风暴是高潮,却不是结束,尚有“绕梁余音”——第三层自我反思、教研员反思、反思成果固化。教师们要不断回味,深刻思考,将其内化。

“一核三步”催生了一批优秀教师、优秀课堂:阳晓辉获湖南省普通高中化学教学竞赛一等奖;尹忠荣获全国初中优质课现场教学一等奖;黄松的实验展示获湖南省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创新展示一等奖,并送全国第十三届实验创新比赛展示……

微信图片_20230203143705.jpg

辐射社会:因情怀而“出圈”

1.吹进乡间的“公益风”

“雁之美”美术教师志愿者团队(以下简称“雁之美”)的创立,源于彭婷珏女儿的一句话。

2015年11月,美术教研员彭婷珏去看读大学的女儿,可总不见人影——闲暇时间不是去养老院,就是去特殊学校。女儿请求妈妈谅解,还说:“妈妈,其实乡下还有好多地方需要我们的帮助。”

这句话像一粒石子落进湖里,让彭婷珏心里漾起一圈圈涟漪。她觉得自己也应该做点什么。做乡村公益美术教育的种子,就这样悄然播下。

2016年10月,彭婷珏发动身边师友,组建了“雁之美”。队伍不大,仅十二三人,但大家志同道合,对美术,对公益,都有着共同的旨趣和相同的理解。

“美术课不是要教会孩子画什么,比如怎么画一个杯子,而是要通过画这个杯子,让孩子感受美术的乐趣,慢慢学会发现美、享受美。”

带着这样“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雁之美”跟随自己的初心出发了。衡南县岐山镇,衡阳县洪市镇,南岳区水濂村……他们像一排排大雁,飞进乡村,飞进留守儿童的心里。新书包、文具盒、水彩笔、油画棒……他们送去的学习用品,让孩子们画出生活的颜色、生命的色彩。

让彭婷珏印象最深的,是在衡阳县洪市镇礼梓完小的经历。

那是2021年6月24日,建党100周年前夕。礼梓完小旁边是夏明翰故居,公益美术教育活动主题就定为“关爱留守儿童,传承红色基因”。

可孩子们生活的闭塞超乎想象。“很多孩子居然没去过夏明翰故居!”彭婷珏决定先带孩子们参观故居,再一对一指导他们画心中的英雄。

一整天的亲密相处,让质朴的乡村孩子有了不舍之情。临走时,几个孩子抓着彭婷珏的衣角,问“彭老师什么时候再来”。望着孩子渴盼的眼神,彭婷珏承诺,第二年儿童节一定再来。

2022年的儿童节如期而来,“雁之美”也带着“制作汉服”的新体验,如约而至。

蒸湘区蒸水小学教师吴雯带来的“彩云衣”制作课上,每4到5个孩子围坐一桌,裁剪、捆扎、粘贴……动作虽略显笨拙,但一个个干劲十足。在志愿者一对一的帮助下,他们小手生风,卫生纸、毛线网纱、彩带、旧布料摇身一变,成了一件件形态各异的汉服。

“这样的美术课不仅让孩子们锻炼了动手能力,感受了美术的快乐,还能让他们触摸到中华传统文化。”很多人在朋友圈写下类似留言。

如今,“雁之美”已超百人,参与人群也扩至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这样的市外高校。这一切,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范迎春教授的话来说,是因为“美的吸引,公益的力量”。

同样行走在“乡间公益路”上的,还有音乐教研员肖江华和他的小伙伴。

2022年7月18日,肖江华与二十几名音乐教师、7名中国音乐学院在校大学生,一行30余人,来到常宁市蓬塘镇大市小学。一场为期5天的“乐动田野·美遇乡村”公益行活动在此拉开序幕。声乐、器乐、舞蹈、主持、朗诵……周边4个村的36个孩子每天集结在此,享受免费的一对一艺术培训,享受免费的午餐。

7月22日,活动最后一夜。36个小精灵用一场文艺汇演点亮蓬塘的夜空。歌声、舞蹈和一张张发自内心的笑脸,成为这个寂静乡村永恒的记忆。

在肖江华看来,音乐不仅是一门学唱学跳的科目,更是“塑造健全人格,引领阳光成长”的课程,“美遇乡村”系列公益活动就是这个目的。2017年来,这个“想为美育去呐喊,去奔走”的教研员,带着肖江华音乐名师工作室的小伙伴,走进衡阳5区3县20多所学校,给近600名学生送去艺术之美。

2.公益情怀成为集体追求

2021年5月30日,离高考还有7天。

晚18点,常宁市第六中学。高三学生整齐地坐在教室,目不转睛地盯着投影仪。衡阳市第八中学数学名师刘美容,正在“云端”直播“含金量十足”的考点分析。

这是“衡阳市高考名师公益讲座”试水的首夜。

试水结果,衡阳4万余名高考考生,9个公益讲座累计播放量达12万余次,其中很多是班级集体收看,实现了全市高考考生的全覆盖。事实上,很多衡阳之外的师生也闻讯前来“蹭课”。

“时间短,任务重,质量高。”公益讲座的具体责任人成志高说起讲座背后的故事。

公益讲座是朱健市长提议的。2020年始任衡阳市市长的朱健,有多年高校工作经历,对教育有着深刻认识。衡阳基础教育底蕴深厚,在湘西南片区有着强大辐射力,市委市政府因此提出“打造区域教育中心”的目标。“朱市长的提议,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他对教育的拳拳之心,也让我们思考,打造区域教育中心,我们除了常规动作外,似乎还应该有更别出心裁的做法和更大的担当。”衡阳市教育局局长程少平表示,“收到提议,我们第一时间组织最强团队实施。”

此时离高考仅13天。时不我待!

联系教师,组织备课,审核讲稿,修改课件……成志高没有说他这7天的辛劳,他只是告诉我们:“9门学科的筹备、录课、上线,7天时间全部完成。”“高考结束后,我们对高考题与讲座内容进行整体比对,结果多学科的讲座知识点与考试导向吻合度较高。”至于报酬,“我们这是公益呀!”成志高呵呵一笑。

讲座结束后,朱健感叹:“你们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真正做到了把优质教育资源向全市辐射、推广,造福全市考生及家庭。”

有了第一次的“试水”,2022年的公益讲座就更从容,也更贴心。

为了备好这顿可能影响考生一生的“考前大餐”,教科院提前三个月准备,设计了比第一届更豪华的阵容:每科在全市遴选德才兼备的教师为主备课教师,外加学科教研员和两个指导教师共同组成核心备课团队。

一次备课,衡阳市第八中学罗京老师过了时间未到,电话问询,原来他的教学任务重,当时正在上课。得知此事,主管教学的副局长贺雪峰第一时间与校长协调好。“为了全市的考生,一切为讲座让步!”贺雪峰如是说。

“考好,还得志愿填报得好。”于是,高考志愿填报公益讲座也随之上马。

邓斌介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公益情怀”已经从教研员的个人选择,变成了教科院的集体追求。这些年,教研员带着骨干教师下乡支教、开展各类公益讲座是家常便饭。有人笑着感叹:一场场精彩的公益活动,让教研员们成为“大众明星”,成为“美的中心”,一不小心,成功“出圈”了!

教科院向东两三百米,是湘江风光带。湘水浩荡南来,至衡阳境,水域陡然变宽。

闲暇时,教研员们喜欢一起到风光带走走。漫步江堤,大家常常不由自主地聊起工作。在滔滔江声里,说起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时任衡阳市委书记秦国文提出的“打造区域教育中心”,说起朱健市长对教育的初心不改,说起公益活动的广受赞誉,说起2022年高考仅衡阳市第八中学就有12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说起教研活动中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他们的心,似乎也应着湘江的节拍,在奔涌,激荡……

微信图片_20230203143717.jpg


热稿排行

网站地图